奶茶的审美和原叶茶的审美是不一样的
1
求败
你们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因为日常喜欢降温泡,然后总会感觉能入你法眼的茶太少,可能有人觉得滋味还蛮好,但是很难喝到香气好的茶叶?
我们来设想一个场景,你得到一款卖家吹的上天下地的一泡茶,心怀一股崇敬的心情,沐浴更衣,吐出浊气,准备好一壶82年的农夫山泉,烧至85℃,轻注5秒出汤,闭眼轻啜一口:“TMD,薯香”。
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油然而生,天下之大,能入我法眼的茶实在太少,于是内心升起一个词“求败”,乞求让自己高傲的内心被好茶的滋味征服......
2
“爷爷”的快乐你不懂
用传统的冲煮方式冲泡茶叶,在很多人眼里我们是“老古董”,“守旧”。因为现在有很多饮茶方式比如冷泡,冰萃等等,都是很新潮的喝法。我也觉得很正常,没有问题,只是一部分习惯传统饮茶方式的人会站出来喷说是瞎胡闹,但我们以自己习以为常的方式去要求他人,是很反智的一件事情,就好比你吃火锅看到隔壁桌没有芝麻酱,你跑去指点一通,大概率是会让你用一种圆润的方式离开现场的。
所以整篇文章的观点是建立在传统散茶冲煮的饮用方式前提下,我是坚持认为对于好茶高温才是最合理的方式。虽然盖碗、烧水、称取等动作被一部人看成是很传统很土的东西,但对于喜欢冷泡,奶茶的人来说,“爷爷”的快乐你也不懂。
所以,在传统冲煮的语境下,降温泡,是一种非常友好,但是可能会让你错过好茶的方式
3
低温冲泡友好的一面
浓度低
茶叶中,重要的呈味物质,氨基酸,茶多酚,糖类等物质是茶汤滋味的重要协调成分,但根据研究,实际上水温的不同,各个呈味物质析出的快慢是不一样的。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来,当泡茶水温降低,时长是5min时候,水浸出物是会明显下降的,而且茶汤主要提供滋味的多酚类物质,降低接近30%,而相对氨基酸减少只有13%不到,所以降温泡是非常容易减少掉茶叶里面的苦涩类物质析出的,会让茶汤不那么浓,同时苦涩感更低。
另外,降温泡法吡嗪,吡啶等产物析出的影响较小(焦糖和烘烤香,烘烤香根据火温高低会越高越接近薯香,板栗香),这也就是很多人用降温泡法,会很容易觉得火工香突出的原因。
提高茶汤浓度的多酚类物质则析出比例会降低,所以茶汤会变得淡薄,但是对于不喜欢茶汤强度的人来说,这样的冲泡方式是非常友好的。
相对更干净
有经常喝茶经验的朋友都应该清楚,当你泡茶温度高,肯定是会让整体滋味更浓强的,而高温冲泡往往也是一个茶叶滋味、香气的讯号放大器,好喝的茶更香更滑,不好的茶反而可能各种弊病的滋味都会出现。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一些有品质弊病不明显的茶叶,降温冲泡甚至会让你感受不到杂异味,对香气和滋味的感受也会更加“干净”,所以这个相对干净是建立在淡化很多滋味香气基础上的。
4
低温冲泡的缺点
无浓不韵
如果懂得体验过茶能够带来“韵”的感受,是建立在口齿留香,回味悠长的前提下,你就会懂得降温泡会大大降低这样的感受。
所以这个“无浓不韵”完全不需要解释,知道是什么感受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把一泡好茶拿去冷泡的,虽然是个极端的例子,但是降温会让析出效率降低,那么水溶物减少,好茶的愉悦体验感就会大大降低。
特别注意一点,我们这里说的浓,跟茶汤又苦又涩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如果想详细了解请参考下面这篇文章,我在此摘出部分文字供参考。
别扯了,谁说的不苦不涩不是好茶?
多酚类含量高,但茶多酚跟咖啡碱还能形成氢键结合,降低茶汤苦涩度,增加茶汤的醇厚感。好的茶确实应该苦涩不显,或者能够非常快的褪去,转化成甘甜。其实很多类型的茶汤,能够感受到苦涩但由于能够化的开,并且内含物质丰厚,能够体会到茶汤有着丰富的溶出物体验,往往在审评上会用浓这个词来形容,而非苦涩。但不能客观去否认有一定层次的苦涩感存在,但这种存在大体上还是会让茶汤感受到浓醇,并不会有特别不愉悦的苦涩存在。苦涩是靠感官评审的,所以能够感受到茶汤的苦涩可能因为个体差异的阈值会有差别。所以确实有些茶叶在大部分人认为不苦涩的前提下,还会有部分人觉得苦涩度很重。苦涩感的存在,跟从审评上判定苦涩是有区别的,一般涩后快速散开这种体验才会成为涩,苦后没有回甘和产生不愉悦的体验,才会称为苦。所以结合四点解释,这个茶汤根据茶类不同,是允许苦涩感存在,并且需要符合每一种茶的特征存在。但苦涩并不代表判定意义上的苦涩,理解这个是前提。糖类含量高,不仅能够增加茶汤的甜度,还能够一定程度掩盖主茶汤的苦味。氨基酸类含量高,也能跟咖啡碱结合提高鲜爽度,同时也能一定程度掩盖茶汤的苦涩。高温激发茶香
很多茶叶里面的高香物质,醇类,萜烯类的物质,这些都是经过制作后留下来的高沸点香气,他们很多时候在低温冲泡的时候无法凸显,往往需要高温才能激发他们。特别是岩茶一类的,我相信一些高端岩茶你不用高温冲泡,制茶师傅完全可能会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
5
到底谁是“秀儿”
不过说到这里,最后讲一下本人的观点:
1,好茶,是足够配得上沸水冲泡的。
2,对于有品质缺陷的茶,适度降温是一个明智而友好的方式。
3,现在互联网很多人喜欢调侃“茶艺师”,觉得茶艺师不同的冲煮手法是在“哗众取宠”,虽然部分人有花哨表演的成分,但你没有静下心来对比过不同冲煮方式、用水、甚至茶具温度都会对茶汤产生很大的影响。你只懂得像网络键盘侠一样调侃,但完全靠不到科学逻辑,到底谁才是“秀儿”?
年茶季我们在3月底即将开始,需要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的批发零售都有,欢迎合作。
想真正的学茶,你得往复杂了去看。
想真正的懂茶,你得往简单了去理解。
谢谢每一位看到最后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lm.com/bzdw/16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