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报刊资料中的魏源
向薛峰
摘要:魏源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和地理学家。一直以来,学术界着重从他的著作进行研究,而与其相关的近代报刊资料,却被埋没于时代的浪潮之中。这种报刊资料中的记载带有特殊的时代性印记,颇具研究价值。文章以有关魏源的近代报刊资料为中心,同时注重典籍记载,在与当今学术热点相结合的基础上,为魏源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是对如何利用和开发魏源研究资源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魏源;近代时期;报刊资料;传统文化;文献价值
一魏源简介及过往研究
魏源(-),原名远达,字墨生、默深,号良图,法号贯承,出生于湖南邵阳金潭村(今属隆回县)。《邵阳魏氏族谱》二修谱序:“金滩山水环绕,原隰广平,加以前人德泽之所加,非止掇一科、利一邑之荣已也,将必有忠信材德奇伟之才出乎其间,以亢宗而起家。”魏源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和地理学家。父魏邦鲁,字锺毓,一字春煦,历任江苏嘉定、吴江等地巡检,宝山水利主薄等职,魏源为魏邦鲁第二子。魏耆《邵阳魏府君事略》:“府君讳源,字默深,先世江西太和县人,于明初迁邵阳之金滩。……父邦鲁,字春煦,有四子,府君其仲也。生于乾隆五十九年甲寅三月二十四日辰时。”
综观魏源一生,他从理学家转变为汉学家,从幕僚转变为亲民官,从解经笺诗的通儒转变为关心水利盐漕的实干者,从忧国忧民的学者转变为开眼看世界的先驱,可谓“劳臣荩士,蒿忧瑰画”,但可惜的是魏源生不逢时,腐朽保守的清政府并不重视他的著述和主张。日本盐谷世弘《翻刻海国图志序》:“呜呼!忠智之士,忧国著书,不为其君之用,而反被琛于他邦,吾独不为默深悲焉,而并为清主悲之。”魏源的著作,内容涵盖经学、史学、哲学、文学、文献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涉及到文化、教育、政治、科学、美学、军事、旅游、水利、商业、地理等诸多方面。就现存的研究资料与成果来看,关于魏源的研究并非一帆风顺,清朝后期至民国的近百年间,并没有对魏源建立起清醒而完整的认识,当时一些学者也只是在笔记、文集中对魏源的著述有所评价,很晚才进入正轨,年范文澜在其《中国近代史》中肯定了魏源是近代中国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人,具有启智之功。
鼎革以来,部分学者开始对魏源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论述,主要从其著作出发,着重于史学研究和思想研究。年12月,《燕京学报》发表齐思和《魏源与晚清学风》,这标志着魏源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年,冯友兰在《历史教学》发表《魏源的思想》,年在《人民日报》发表《魏源——十九世纪中期的中国先进思想家》,是较早将魏源称为“思想家”的论著。年王家俭《魏源年谱》是这一时期有关魏源研究的第一部论著。在这段时期内,魏源研究逐渐兴盛。有关其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习西方等方面的思想都被进行了深入探论。不仅如此,魏源研究还吸引了海外汉学界的眼光,如费正清在《中国对西方的回应》一书中选译魏源《海国图志·筹海篇》,称赞他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历史学者和经济地理学者。年中华书局还专门出版了《魏源集》,这表明魏源研究步入了常态化、普及化。
改革开放后,魏源研究大放光彩。年李瑚《魏源诗文系年》、《魏源事迹系年》,陈耀南《魏源研究》对魏源进行了全面考察;年李柏荣《魏源师友记》,年任访秋《魏源论》,年黄丽镛《魏源年谱》,年杨慎之、黄丽镛《魏源思想研究》,年管林《论魏源的文学思想》,年李瑚《魏源研究》,年熊焰、杨枫《魏源研究成果集成》,年陈其泰、刘兰肖《魏源评传》,年易孟醇、易伦《魏源评传》,年黎池《魏源人才伦理思想研究》等记录了魏源的各类事迹;最值得一提的是,年岳麓书社出版的《魏源全集》,是我国第一套收纳齐全的魏源著作,是目前魏源研究之集大成者。近十余年的魏源研究则群星闪耀,数不胜数,于是笔者便不再赘言。
虽然魏源研究如火如荼、日渐兴盛,但大多从其本身著述入手,很少有人注意到与魏源有关的近代报刊资料,这种报刊资料中对魏源的记载则带有特殊的时代性印记,颇具研究价值。所以从这部分存世极少的近代报刊资料入手,以期窥一斑而见全豹,从侧面和细微处探求还原魏源研究的情景,加深对魏源的认识。
二近代报刊资料对魏源之记载
任何一种研究,特别是对具体历史人物的研究,最好的办法就是“知人论世”。那么对魏源的研究,就应该回到魏源所处的时代,这样才能真正的感受魏源、了解魏源。从这个方面出发,在深入魏源研究的过程中,就无法绕开当时的报刊资料,只有注意到这些存世极少的报刊资料,才能探求这种报刊资料记载中蕴藏的、独有的、特殊的时代性印记。
就报刊资料而言,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确实有其本身的特色。十分发达,甚至被充当文人论政的工具及载体。中国近代报刊还兼有救亡与启蒙的双重使命,报馆被视作与学堂、剧场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工具或舆论平台。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冲击之下,中国社会由原来的封建社会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定义了历史意义上的时空体验维度及其与传播的关系。中国近代报刊史探索涉及救亡图存的历史语境,亦涉及媒介事件意义上的人或事。近代报刊资料与近代中国的命运紧密联结,又深深影响着生活在这个时代中的人和事。那么以近代报刊资料的记载为中心,从此处研究魏源是可行的。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科学研究存在个体主义或整体主义取向的方法论争辩。前者涉及知人论世,往往从个体精英出发解释社会的多维镜像;后者主张社会整体性框架结构定位个体的价值及行动。而报刊资料则可以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把握个体主义的微观视角和整体主义的宏观视角对历史事件的勾勒均不可或缺。于是魏源研究也应该从综合的角度来展开,这样就愈加应该重视近代报刊资料对魏源的记载。
近代报刊资料中对魏源的记载并不算多,且保护不易,故存世极少,笔者此处“近代”,则年鸦片战争之后,至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在此范围内,笔者尽力搜寻,依据报纸、期刊、目录、时人著作等进行统计,可以认定此一时期内,涉及魏源的近代报刊资料至少有28条,可能尚不完全,但亦可具此代表,加以浅议,以期求得部分新识。信息见下表:
表一:涉及魏源的近代报刊资料目录
序号
署名作者
文章名称
发表报刊
发表年份及位置
类型
1
邵阳魏源
《黑龙江纪略》
《画图新报》
年第12卷第3A期第57页
期刊
2
无名
《魏默深之老子论》
《政艺通报》
年第6卷第5期4-6页
期刊
3
无名
《魏默深之老子论(未完)》
《政艺通报》
年第5期
期刊
4
无名
《魏默深之老子论(续)》
《政艺通报》
年第6期
期刊
5
无名
《魏默深之老子论(续完)》
《政艺通报》
年第7期
期刊
6
国学扶轮社
《魏默深文集六册洋二元》
《时报》
年2月20日第1版
报纸
7
国学扶轮社
《魏默深文集出版》
《时报》
年3月17日第1版
报纸
8
国学扶轮社
《魏默深文集出版》
《时报》
年3月18日第1版
报纸
9
国学扶轮社
《魏默深文集出版》
《时报》
年3月20日第1版
报纸
10
国学扶轮社
《魏默深文集出版》
《时报》
年3月26日第1版
报纸
11
国学扶轮社
《魏默深文集出版》
《时报》
年3月29日第1版
报纸
12
国学扶轮社
《魏默深文集出版》
《时报》
年4月2日第1版
报纸
13
国学扶轮社
《魏默深文集(六册)》
《时报》
年6月8日第9版
报纸
14
李祥
《魏默深先生》
?《国粹学报》
?《国粹学报(分类合订本)》
?年第7卷第5期-页
?年第7卷第7期-页
期刊
15
默深
《清夜斋遗稿:杂诗、别陈筠心、晚步寻爱晚亭至岳麓寺二首……:[诗词多首]》
《新国民(上海)》
年第1卷第1期70-72页
期刊
16
李锦襄
《魏源以罽宾为北印度订误》
《香艳杂志》
年第7期第1页
期刊
17
魏源遗稿
《擬进呈新元史自序》
《甲寅(东京)》
年第1卷第5期第1-4页
期刊
18
魏源遗稿
《致龚定庵书》
《甲寅(东京)》
年第1卷第7期第2-3页
期刊
19
魏源遗稿
《覆邓守之书》
《甲寅(东京)》
年第1卷第7期第4页
期刊
20
中华图书馆
《魏默深断句仿殿本三国志》
《时报》
年5月2日第1版
报纸
21
中华图书馆
《魏默深断句仿殿本三国志》
《时报》
年5月4日第1版
报纸
22
魏源
《陈石士侍郎韬光步竹图题咏钞存(再续):奏题硕士年伯遗照步进李申翁原韵》
《青鹤》
年第1卷第3期第1页
期刊
23
萧仲祁
《魏默深先生乾隆三定台湾记书后》
《国光杂志》
年第18期第81-82页
期刊
24
前人
《三丁先生传》
《船山学刊》
年第1期第-页
期刊
25
在广
《魏源》
《行健月刊》
年第13期第24-29页
期刊
26
秦熏陶
《湘学述要》
?《行健月刊》
?《湖南教育》
?《湖南教育通讯》
?《大同半月刊(长沙)》
?《自强月刊》
?年第12期
?年第45、46期合刊第9-13页
?年第5、6期合刊第1-4页
?年第3期第1-5页
?年第1卷6、7期
期刊
27
无名
《魏默深先生》
《三六九画报》
年第17卷第18期第19页
期刊
28
胡秋原
《近百年思想界之两先驱:龚自珍与魏源》
《新中华》
年复刊第1卷第9期第90-96页
期刊
根据上述信息,可以对有关魏源的这些近代报刊资料进行再处理和统计,通过分析,笔者绘制了资料类型统计图、文本类型统计图、文本分类统计图、近代报刊资料影响行径示意图等四副图表,以供直观参考,现分列于下:
图一:资料类型统计图
图二:文本类型统计图
图三:文本分类统计图
图四:近代报刊资料影响行径示意图
据上述图表可知,涉及魏源的近代报刊资料中报纸和期刊兼而有之,其中报纸文章占比将近四成,而期刊文章则六成有余;报纸文章致力于为有关魏源的新出版书籍做宣传、打广告,期刊文章因为自身的特殊性,其发文多、容量大,故所刊载文章类型复杂,笔者将之分为魏源遗存诗文新刊和研究魏源的文章等两大类,具体情况可参见图三。关于近代报刊资料影响行径的示意过程,笔者前文已有论述,便不再赘言,于此处则是与魏源研究相结合,这些有关魏源的近代报刊资料,包括报纸上的广告,期刊上多种多样的文章,实际上是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的有机结合,以这些文章和报道为中心,又因为魏源本身的影响,于是个人在更大程度上与社会国家融为一体,相互影响。
三以部分资料为中心的考察
对已收集到的关于魏源的近代报刊资料,都进行深入分析无此可能,也不太现实,一则价值高下各异,二则部分类型相同。于是笔者选出不同类型的文本作参考,以其中部分资料为中心进行考察。因报纸所刊全为新书广告,虽对魏源其人有所介绍,但整体相同,无单独列出举例的必要,故略过不言;笔者所选资料主要为期刊,分魏源遗存诗文新刊和研究魏源之文等两类,以时间为序分条别述,全面介绍文本、刊物,并作短评粗论,以此处理方式作为参考。
《甲寅(东京)》年第1卷第5期发表署名为“魏源,遗稿”的《擬进呈新元史自序》,这篇文稿主要叙述了魏源所编《新元史》的前因后果,除此之外还体现了魏源对历史时事的思考、看法和主张。“成元史本纪十二、列传四十、表五、志十一,凡九十五卷,敢敬叙其端曰:‘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自塞外三帝、中原七帝,皆英武踵立,无一童昏暴缪之主,而又内无宫闱阉宦之蛊,外无苛政强臣夷狄之忧,又有四怯薛之子孙世为良相,与国同休,其肃清宽厚,亦过于汉唐,而末造一朝,偶尔失驭,曾未至幽、历、桓、灵之甚,遂至鱼烂河溃不可救者,何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则中外一家;不公则南北瓦裂。古圣人以绂冕当天之喜,斧钺当天之怒,命讨威福,一奉天道出之,而不敢私焉。”由此可见魏源之历史观,其重学统、道统而轻政统。《甲寅(东京)》年第1卷第7期,又刊发了署名为“魏源,遗稿”的《致龚定庵书》和《覆邓守之书》。《致龚定庵书》是魏源写给龚自珍的书信,现移录于下。
致龚定庵书
魏源遗稿
近闻兄酒席谈论,尚有未能择言者,有未能择人者。夫促膝之言,与广廷异;密友之争,与酬酢异。苟不择而施,则于明哲保身之谊深恐有关,不但德行之疵而已。承吾兄教爱,不啻手足,故率尔诤之。然此事要须痛自惩创,不然结习,非一旦可改,酒狂非醒后所及悔也。
在此封书信中,可见魏源与龚自珍是“君子之交”,魏源对龚自珍之警醒,亦是对自己之警醒。从书信本身来讲,近代报刊资料的价值之一,就是保存资料、传递知识,可供时人参考,后人查证与补缺。
《覆邓守之书》则是魏源写给邓传密的回信,本为二札,刊时并为一则。邓传密(-),原名尚玺,字守之,号少白。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完石山人)的独子。曾从清代名士李兆洛(字申耆)学,晚入曾国藩幕。现将此信移录于下。
覆邓守之书
魏源遗稿
接手札。具悉行旌安稳抵京,甚慰。源与挹之处此,每有寂寥之感,惟有勉理旧业,来春相见京师耳。札中言本欲回车来口,因源向挹之有成言,是以不来,源反躬自思,不但无此语,即询之挹之,亦并未尝向足下言之。且文驾之去也,军门劝之、挹之劝之,足下亦自决之。而忽有微词于源,何源之命蹇,动辄得咎耶?足下非妄怨人者,源惟有自反而已,天寒,尚慎眠食,以时力学,自重为祝。
之二
前书谓,源与挹之退有后言,方切悚惧。昨札则以释前疑,而止谓词儿之间,不甚亲洽。夫舍其大而责其细,宽其重而就其轻,是故人之恕也,交久而不略其文貌,责过而不忽于细微,是故人之周也。源素性粗疏,动多尤悔,故人知之,岂自今日?然在他人则将以为不足责备而置之,自非直谅盹勤之君子,其尚肯齿诸朋友之列而规诲不倦乎?近与挹之讲习切磋,颇知自反,尚望时贶良药,以针以砭,不致暇弃,以全始爱。诗云:“无我恶兮,不寁故也”。明春入都面晤,乃竭其愚。前接秋昉书,言足下受定公之托,颇不容易,未知日内光景何如?定公正月即可抵京否?日内闭户作何工夫?念念。天寒,惟珍重不宣。
在此两封回信中,叙述的是魏源与邓传密之关系,以及魏源的自我澄清和辩护。从这两封书信出发,亦可对魏源的人际关系和交友态度有所了解,可以知晓魏源如何影响他人,又希望别人如何影响自己,这是魏源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对今天我们如何交友都具备启迪价值。《甲寅(东京)》杂志,由章士钊主编,年5月创于日本,四期后因故停刊,翌年五月改在上海出版,到十期而被禁。后改名《甲寅周刊》。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政论、时评、通信、论坛、文录、小说等栏目。以上三篇魏源的遗稿,都载于“文苑”专栏。
《青鹤》年第1卷第3期刊发署名为“魏源”的《陈石士侍郎韬光步竹图题咏钞存(再续):奏题硕士年伯遗照步进李申翁原韵》,移录于下:
奏题硕士年伯遗照步进李申翁原韵
魏源
观濠叹川逝,负壑感舟藏。齐物菌蟪古,阅世烟云苍。
湖山信有斐,耆旧询不忘。弱冠拜太邱,同侍元方旁。
菁郁初脱粉,箦锡未成章。十载参天翠,孝括成枯篦。
尚瞻穆晬容,未可形骸量。定期会稽箭,不减淇澳良。
郢质讵云徂,《骚》躅犹余芳。勿过西州团,恻怆怅遗篁。
《青鹤》年11月15日创刊于上海,出至年8月第5卷第18期因抗战爆发而终止,创刊伊始,就特别注重文献的整理和保存。《青鹤》刊名出自《拾遗记》“幽州之墟,羽山之北,有善鸣之禽,人面鸟喙,……名曰青鹤”。该杂志的宗旨是“思于国学稍存一线生机”,这里的“国学”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诗文、书画之类,与“整理国故”的意思不同,这也为旧派文人提供了一个文化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该刊虽是一本旧派文人的刊物,但用历史的眼光来看,确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尤其是专载、名著、丛录中所载稿件的分量最重,具有极高的文献史料价值。年中华书局标点出版了《〈青鹤〉笔记九种》,并编入《近代史料笔记丛刊》。魏源之诗刊于此处,即为明证。魏源此诗,虽奉题而作,仍不失风骨,显尽才华。
《船山学刊》年第1期《三丁先生传》载:“道光时,天下学术称盛,而湖南犹习科举词章之末。唐鉴、贺长龄倡宋儒性理之说,魏源言经世,何绍基宗许、郑,皆官于外。而曾国藩、左宗棠游猎其间……”《船山学刊》,原名《船山学报》,年创刊于长沙,年中止,年重印《船山杂志》,年续刊《船山学报》,年中止,年《船山学报》复刊,年更名为《船山学刊》。此刊宣传魏源等湖湘先贤,肯定其地位、影响及贡献,就是发扬了魏源研究在现实中的作用,在那个时代,单纯依靠一种文化逻辑,尤其是外来文化逻辑而舍弃立身之根本,舍弃儒家思想、孔孟之学,很难实现社会意识的平衡,甚至导致混乱。思想混乱的社会往往比因循守旧更易让社会崩溃。如此一来,“托古改制”就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魏源被人重提,是一个时期的思想在历史中寻找自己的契合点。魏源思想是传统和现实的交汇,是推进文明进步的古典支柱。
《行健月刊》年第12期发表了秦熏陶的《湘学述要》一文,此文又刊《湖南教育》年第45、46期,《湖南教育通讯》年4月第5、6期合刊,《大同半月刊(长沙)》年第3期,《自强月刊》年第1卷6、7期。该文第二部分“近三百年之湘学”又改题为《三百年来湖南学术文化思想》,其一部分单独发表于《桢干》期刊。后因《桢干》停刊,《三百年来湖南学术文化思想》一文余下部分又由编辑介绍到《民治之声》报社,于年发表。此文传播甚广,影响甚大。文中述及魏源多处,“继慎斋主岳麓者,为安仁欧阳厚坤(字坦斋),时肄业岳麓者,为唐鉴、胡继源、曾国藩、左宗棠、贺长龄、汤鹏、魏源、罗泽南、刘蓉等,成为岳麓学派。而湖南‘理学’,遂达极盛时代。”在述及经世学派时,作者认为“湖南之经世学派,一为严如熤,一为贺长龄,一为魏源,一为郭嵩焘,而以魏源为最著。”论及魏源其人,作者推崇备至,“魏源,字默深,邵阳人。道光进士,精今文学,熟于掌故,尤留心时事。所著有《海国图志》《圣武记》等书。魏源之学,为谭嗣同所笃信,故其在政治上之影响,为‘戊戌政变’,此与王船山学说之影响辛亥革命,有同一价值。”在论及影响时,作者认为“治湘学者,以邵阳魏氏与新化邹氏,号称‘宝庆学派’。”此文分湘学为革命学、性理学、考古学、经世学、经学、诸子学、史学七派,而魏源兼长七派,即使是于革命学派之功亦不下王船山。由此可见,当时学者对魏源的成就已经相当认可了。
《新中华》年复刊第1卷第9期发表了胡秋原的《近百年思想界之两先驱:龚自珍与魏源》,胡秋原认为魏源和龚自珍应相提并论,合称“龚魏”。是近代中国不世出的两大人物,足以代表由封建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整体精神风貌。他们处在内忧日生、外患初来、考据穷变之时,代表着由古文经入今文经,由乾嘉汉学入现代学术。还引谭嗣同之诗“汪(中)魏(源)龚(自珍)王(闿运)始是才”,称实至名归。《新中华》年1月在上海创刊,年8月第5卷第15期休刊,年1月在重庆复刊,至年12月第14卷第24期后停刊。《新中华》以“灌输时代知识、发扬民族精神”为宗旨,为研究近代中国发展状况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而刊载的胡秋原此文,实际上是近代对魏源的最终定性,反映了魏源研究发展变迁的过程,从个体和社会联结的综合方面全面叙述了魏源,承上启下,是新时期魏源研究的开始。
四余论
综上所述,近代报刊资料对魏源的记载带有特殊的时代性印记,也具有其独蕴的文献价值,笔者限于篇幅,只能对所搜集到的报刊资料作一个小小的罗列,只能就浅处去展开议论,如此一来,实在是“买椟还珠”之举,甚为可惜,与原本设想的行文路线和处理手段不太符合,没有深入探讨这些资料的文献价值,更没有展开与其他有关魏源的记载的横向类比,只能留待以后,作更深入、更细致、更全面、更广泛的研究。
虽然如此,但平心而论,这些基础性研究也并非毫无价值,这些资料的搜集和重新处理不失为一种独特的方法和手段。如前文所移录的《奏题硕士年伯遗照步进李申翁原韵》一诗虽然被收入《湖湘文库》,但缺少对其的处理,相应的也就很难引起更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lm.com/bsdz/12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