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忍品解读ldquo

发布时间:2021-3-23 7:03:25   点击数:

纵人以利敬,恩施来依者,

施主若易嗔,反遭彼杀害。

嗔令亲友厌,虽施亦不依。

我们再来看第二类“现见的过患”:

在“反省的底线”中我们讲到:碰到事情“行有不得”时,我们所要反省的是这三条:仁、礼、忠。

其中最后一条“忠”讲的就是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是否心有嗔恨。虽然这是最后的底线,但也是最为关键的,会轻易让你之前一切的努力前功尽弃!

很多人常常会抱怨:为什么我对别人付出了很多,然而别人不但不感恩我,反而恩将仇报?

如果我们不深入反思,很轻易就把别人认作“狼心狗肺”的恶人而把自己塑造成“大仁大义”的善人。导致的结果就是:自己之前确实付出了很多,但人际关系却破坏了。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其实,发生这样的情况时,只要我们从“嗔”上一反省,马上就能发现:真正的答案恰恰相反,问题不在别人身上,而在于自己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怀有“嗔”心!不是因为我没对他好,也不是因为我的礼数没尽到,仅仅就是因为我心怀“嗔”恨!

最主要的心态就是怀有傲慢之心。

当我们对别人有了恩惠,就很容易对别人产生傲慢。帮完别人就想着人家回报。在别人的回报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后,嗔恨心就上来了。

俗话讲“久住难为客”,讲的就是这个情况。在第一次帮人的时候我们容易真诚,但在第二次、第三次帮人时就特别容易生嗔恨心!

这里必须有个前提:你对别人施恩时没有傲慢没有“嗔”恨,是怀着一片真诚慈悲之心!

儒家有云“贫者不食嗟来之食”,这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如果内心不真诚,那顶多人家只会等价回报而已。更多的时候则会拒绝你,勉强在无奈的时候接受你的施舍,而内心则是非常怨恨的!

释迦族为什么会被灭族?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释迦族人对自己的“外甥”琉璃王心怀傲慢,刺激了琉璃王的杀心。

所以,相同价值的布施之物,你在布施时所怀的是什么样的心态,这对结果是有根本的影响的!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里讲的就是我们在“布施”时心态的重要性!我们一定不能重“物”不重“心”,一定要明白:与人交往,一个良好的心态,这本身就是一份极其珍贵的礼物!

《正知品》说:

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

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

这里讲的就是我们待人接物的标准心态!

它讲得更细致:所谓言语中的“贪嗔”,并不是外表出来具有贪嗔内容的语言,而是在我们说“好话”的时候不经意流露出来的微细态度!

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语言技巧,更不要走到“巧言令色”的邪路!

如果我们内心有嗔恨、心不甘情不愿,我们的一个眼神就会把我们出卖的!

所以我们平时要多在这四句里下功夫!如果我们心怀嗔恨,那宁可不要做布施,否则它不但不会让我们获得善缘,反而会给我们带来灾害!

金刚心语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lm.com/bsdz/131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