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报业转型新战略”思考的思考
范以锦
纸媒融合新媒体能否成功,笔者不妄下结论,毕竟仍在探索中,也许以后会突破,但至少目前在实践中碰到了瓶颈。从技术上来说,纸媒内容通过新媒体呈现是轻而易举的事,但融合新媒体不能停留在技术表象,内涵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内涵包括:这种融合是提升了纸媒生存的空间还是削弱了?运营的市场模式、赢利模式是否找到了?
现在一提到纸媒融合新媒体的转型,会把英国《金融时报》当做成功的案例。他们建立了网络“付费墙”,如今网站付费用户已大大超过纸质版。去年把全球五个不同版本(美国版、欧洲版、英国版、中东版和亚洲版)的《金融时报》缩至一个,纸质版的内容亦将脱胎于数字版的热点新闻,离最终成为纯电子媒体仅一步之遥。很明显,他们实施的是“数字平台优先战略”,从传统的“纸质经营”转向“网络式经营”。如果最终的结果是完全被数字版替代,这能说纸媒融合新媒体成功吗?它更像是创办另一种形态媒体的成功。当然,它的成功利用了纸媒的品牌效应,将纸媒的品牌延伸到了新的形态上。如果说融合新媒体,的确有过融合的蜜月,但最终的结果不是通过融合新媒体巩固了纸媒,而是纸媒被融合到新媒体,加快了纸媒的消亡。
其实,报纸与其他新媒体都属于不同的媒介形态,不可能用一种媒介形态来拯救另一种形态,这在媒介的演化竞争史上从来没有先例。
同时打造赢利平台与影响力平台
按原来的思路运营报业已碰到相当大的困境,因此报业才不得不提出转型。报纸作为一种媒介形态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报业转型并非把报纸抛弃。然而,现实又是很残酷的,报纸如果没有经济支撑就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报纸要在分化中精准定位并进行内容、运营方面创新,争取良好的效益;另一方面构建新的赢利模式。从现实来看,微博、
转型非转产,推动媒体发展壮大才是正道
通过赢利平台与影响力平台的打造,报业会发展成为多产业的集团,其目的不只是让媒体勉强度日,更为重要的是要把其中的媒体产业做强做大。
报业是以报纸为主要依托的产业,如果离开了报纸,那就不叫报业了。以报纸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媒体产业集团,在与传媒相关的类别中会同时存在三个概念:报纸、报业、传媒业(包括报刊和新媒体)。每个集团的发展是不一样的,有的依然是多家报纸为主业,因此其集团的名称依然是报业集团。如果新媒体发展得好,会改名为传媒集团,尽管里面还有报纸,但会淡化报业的概念。报纸、报业、传媒业都是传媒单位的正业,多产业发展必须牢记这一点。
多产业发展起来了,而传媒这部分只作为陪衬,这不叫转型,而是转产。如果原本的报业集团介入多产业之后,非媒体产业在社会上响当当,而原有的报纸、报业或传媒业不断萎缩衰退,几乎到了可以淡忘的程度,这只能说某产业集团办有报刊或新媒体。这与房地产商、电信运营商、汽车商办报刊(大量是内刊)的做法,没有什么区别。
通过多产业获取赢利能力,是支撑报业影响力、舆论能力的基础,也是未来报业继续生存发展的基础;但产业赢利后一定要反哺报业及其新媒体的发展,并使之形成强大的传播影响力,这才是报业转型的健康之路。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冷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lm.com/bzdw/14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