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用户习惯的培育成功,共享充电宝的使用价格已经由最初的1元每小时,上涨至均价3-6元每小时,在热门时段和热门区域甚至可高达10余元每小时。据多位共享充电宝从业人士透露,充电宝头部玩家基本都实现了盈亏平衡,国内充电宝事业越发红火。近日,路透社也传出了怪兽充电拟赴美IPO、或定于年上半年上市的消息。
与此同时,同样拥有“手机电量焦虑”的海外市场,充电宝事业也在悄然萌芽。
以下为志象网原文:
在印度,字节跳动曾经投入重金。
李辉还记得,TikTok进入印度之后,烧钱最猛的一个月,一个月花的钱比togetU账户上所有的钱还多。togetU是他在印度创业所做的短视频产品的名字。面对凶猛的字节跳动,李辉在印度的短视频公司很快就死掉了。
这次失利是他在印度做的第二个项目。之前一次,他代表阿里影业,参与印度版“淘票票”的管理运营,做了一年多,这家阿里影业收购的印度公司被出售给了Paytm。
在印度,李辉交足了学费,也让他发现了海外市场的机遇。年,在海外疫情不断蔓延的情形下,李辉创办了共享充电宝品牌Instpower,让机器东渡日本,以福冈为原点,做起了共享充电宝生意。
日本之后,他的下一站在马来西亚,选择的合作伙伴Presto是当地一家电商平台,对方拥有电商、支付和外卖业务,既可以解决共享充电宝所需要的支付难题,又能通过外卖业务铺设机器。
这次创业,他不再担心,再有字节跳动这样的巨头入局。李辉明白,与跑马圈地、讲究快速做大的互联网业务不同,再强的资本出海去做共享充电宝,也需要和他一样稳扎稳打,慢慢铺开机器,仔细运营。
李辉的Instpower团队以下是李辉的自述:
第一次出海我是年,在我大学时候的好友原源的介绍下了阿里,是在支付宝业务线。当时正好支付宝开始推线下支付,我带着支付宝的线下团队用地推的方式去推线下支付。我这既有KA(关键)客户,也有小的、散的客户。那时候大家对支付方式的理解,第一个想到的问题就是这东西安全吗?
这种线下的推广做了一年多,阿里重启了口碑,将支付宝接入线下场景。我所在的团队也整体调入口碑,与商家对接,后来又做了一年多的时间,当时原源是阿里影业的业务负责人,掌管淘票票,他知道我英语还行,就想找我一起做印度,想在印度投资一家公司,布局印度版的“淘票票”。
我加入阿里影业的时候先到投资部看项目,帮助投资部完成收购印度第二大网票平台TicketNew的交易,等到把投资流程走完之后,就带着中国团队到了印度,以Director的身份加入管理。那时候是年,年到金奈,待了有一年多的时间。
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把公司估值做了起来,后来阿里影业和蚂蚁金服共同决定把它卖给Paytm,阿里影业在这笔交易当中也赚钱了。
那时候我也是刚刚开始做跨国业务,也遇到了各种问题,对文化和国情的差异理解得不深。举个小例子,我们总想着,中国的互联网比印度要发达,把中国互联网的经验搬过去,就能更好地运营。所以我跟那边创始人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分歧,做APP推广的时候要不要买报纸广告。
当时我听了这个方案有一点震惊,互联网公司可以用线上推广,为什么要买报纸广告,为此我们前前后后争论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结果事实证明人家是对的,在金奈那个地方,每家公司门口都还摆着报纸,公司接待客人的时候,他们也都要拿报纸看一看,很多人家里也还订报纸,所以报纸广告是管用的,但当时我们就很不理解。
那一年的时间,一直都处于挣扎适应阶段,虽然业务还算成功,但和那边的团队有很多这类冲突。业务结束了之后,我就回国了。
印度短视频创业输给了字节回来以后,我开始管国内淘票票的运营,其实做了没多久。
在印度的时候,我们发现,印度人爱看视频,互联网用户的习惯也在慢慢养成,越来越多的人会看YouTube,甚至会付费订阅Netfilix。
当时抖音在国内已经火起来了,我们意识到短视频在印度会是个不错的切入点。印度当时已经有短视频和直播的生态慢慢萌芽,市场上出现了几个直播APP,也出现了网红概念,还有一些小的MCN模仿中国的模式,服务这些直播短视频公司,不过整体生态距离国内还差得非常远。
那时候TikTok还没到印度去,快手当时有一个小团队,做得也一般,阿里的Vmate也在印度做短视频APP,所以我们就想着可以先过去抢一个时间差。
从阿里辞职去印度创业去做短视频也是个挺艰难的决定。我带着团队在淘票票打完了年的春节档战役之后,就回了印度,在当地组建短视频团队,最多的时候在印度招了70多个人。当时我们的分工是,国内团队负责产品研发,印度团队负责内容生产和商务拓展。
在TicketNew,我受到了一个很大的教育,做海外业务千万不能完全复制国内的这套经验,一定要考虑当地的状况。所以做短视频的时候,在印度招本地人,我会把决策权放给他们,只从预算角度,或者整个业务的逻辑去判断,细节执行交给他们。
我们产品上架以后,从后台也看到很多印度用户,可能刚接触短视频,上传的内容都是在椅子上坐着、对着自己拍摄、什么动作也没有,15秒就拍完了。后台里面大量充斥这样的内容。我们当时就定了一个策略,头部的内容自己生产,腰部的内容靠签约个人创作者或者MCN。所以,就组建了团队,有摄像、有编辑,还签了演员,规模最大的时候,一天也能生产多条头部短视频。基本上,用了4个月的时间,这个产品就到了百万DAU。
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TikTok进来了。
TikTok进来之前,我们已经把视频成本控制在平均每条不超过9块人民币了,APP买量大概每个安装0.2到0.3美元之间。但他们到来之后,视频成本就变成了每条元,每个安装1美元。TikTok一下把所有的量都包了,头部内容也都抢走了。
对我们来讲,资金实力不可能跟字节跳动抗衡,实际上已经宣判我们死刑了。原本我们打算冲第二轮融资,结果TikTok进来了,第二轮融资也没有拿到,公司就直接死掉了。
InstpowerPoweredbyAnker年,原源也从阿里离开了,当时聚美优品投资了街电,拉了原源担任CEO。
他也想找我过去,但我还没从阿里离职,所以私下会帮他做类似资源介绍、客户谈判的事情,很多国外的业务也是我帮他去谈的,即使在印度做短视频的时候也有参与,所以其实一直都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lm.com/bzlm/13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