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广东医南方日报广东医科大学迎

发布时间:2021-8-10 13:47:17   点击数:

健康广东,甲子广医

南海之滨,松山湖畔,广东医科大学(下称“广东医”)走过一甲子。

时光倒流回到年,第一批创校先辈来到湛江,几乎是白手起家创办了广东医的前身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这所初生的学校意义不凡,以中山医学院的科研教学队伍为班底,开启了粤西高等医学教育的先河。

今天的广东医,从这里已经累计走出18万余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组成一支广东基层医疗卫生的“生力军”,扎根粤东西北,服务基层医疗事业,助力建设健康广东。

广东医科大学60年培养18万余名高层次毕业生。

年,湛江分院从专科升格为五年制本科,在年和年,广东医又分别拿下硕士和博士授予单位,实现办学层次的“三级跳”。

今天的广东医,已经成为广东医疗卫生健康人才培养的“重镇”。学校紧跟高等教育发展步伐,临床医学学科和学校整体双双进入ESI国际排名前1%,到目前为止共有7个学科进入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在同类同等高校中占得先机、拔得头筹。

在湛江校区门口,原校党委书记、校长高彪手植的“红军树”——一株遒劲的龙眼依旧巍然伫立,仿佛在诉说着广东医60年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屡获成就的历史。

今天的广东医,科技大楼即将在东莞校区拔地而起,湛江海东新校区的规划蓝图也已经绘就,两校区共同发展、两翼齐飞,朝着“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定位迈进。

5月20日,广东医科大学将迎来建校60周年。站在新起点上,广东医人将秉承立志立德、求真求精的校训,为推动改善广东医疗卫生健康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两间草棚起家,成医卫人才培养“重镇”

年6月,后曾任中山医学院党委书记、首批参与湛江分院筹建工作的刘希正背上行囊,来到陌生的粤西滨海城市湛江。他回忆道,省委在当时只给出三个月的筹备时间,他们只能购置南海舰队的两个草棚作为首届新生的宿舍和课室。小到生活用品,大到教学仪器、甚至解剖课所用到的人体标本,都直接从广州拉到湛江。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学校如期开课了。如今走进广东医湛江校区,波光粼粼的人工湖映入眼帘,这里曾是广东医艰苦创业的历史见证之一。

学校刚刚建成第三年,师生们就遇到我国经济生活困难时期。时任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院长的黄其江,发动师生一起挖鱼塘、养非洲鲫鱼,现在留存的人工湖就是当年所挖的鱼塘之一。同时,黄其江还组织教职工开荒种植花生、番薯和蔬菜等。完全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师生们完成了学业、维持了生活。

熬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广东医迎来发展的春天。年,学校争取到卫生部医学教育司的支持,获批从年起改办五年制本科,并投资建设1医院。这次跨越,成为很多创校前辈眼中广东医发展的转折点。

时至今日,广东医已经积累了54年的本科教育经历和32年的研究生教育经历,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后,学校具备完善的“学士-硕士-博士”培养体系。

办学60年来,广东医为广东和周边省市输送了多达18万余名扎根基层的高水平应用型医学人才,这些人中大多成长为地方医疗骨干,医院,几乎都活跃着广东医毕业生的身影。

广东医科大学学生正在做实验。

医院八成中层干部毕业于此

年,广东医一年内新增4医院,医院达到5家,医院达到29家。医院检验着一所医科大学对地方的贡献。

上个世纪50年代,粤西老百姓一有重病,需要乘水陆联运到广州治疗,光是路上就得耗费两天。广东医建校第一批教师、原中山医学院院长卢光启回忆道,当时广东希望中山医到湛江创办分院,初衷就是为了解决整个湛江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

年,卫生部拨款建医院(现医院),年1月正式收治病人。发展到今天,该院已经成为粤西地区医院,区域内唯一一所集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大型医学中心,守护着湛江乃至整个粤西、广西、海南等地百姓的健康。

通过技术帮扶,医院联合粤西地区10医院建立“医院联合体”,医院发展心脏手术,医院、医院、医院、医院成功创建“三甲”。

60年来,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广东医始终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基层”的办学宗旨,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水平应用型医学专业人才。如今,广东医的毕业生遍及粤东西北和珠三角地区各大医疗单位,医院的中层干部,有近八成从广东医毕业。

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环北部湾发展新机遇

近日,湛江市委书记郑人豪主持召开工作对接座谈会,与珠海华发集团就推进广东医科大学海东新校区建设进行对接洽谈。这意味着,广东医第三个校区即将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

“广东医的‘根’在湛江。”该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余学清明确表示,广东医湛江校区的发展不仅不能停步,而且要发展得更好。

按照规划,湛江市将在海东新区划拨亩土地用于建设广东医湛江海东新校区。广东医作为粤西地区唯一一所高等医学院校,将在“环北部湾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要地发挥更加重要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作用。

广东医东莞校区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松山湖,与松山湖国家级科技产业园建立生物技术产业合作基地,也是大学创新城建设合作单位。东莞校区将是广东医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枢纽的重要支点。

两大校区齐头并进、比翼齐飞。未来,广东医将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环北部湾发展的历史机遇,以1个省级攀峰、2个省级优势及3个省级特色等6大省级重点学科为基础,错位发展,打造具有广东医特色的高水平学科群。大力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人才,以“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战略定位,谋划更大的发展。

对话

建设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高水平医科大学

即将迎来60周年校庆的广东医科大学,好事不断:今年获得广东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专项工作资金共万元的支持,纳入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此前,学校与湛江市签署共建协议,成为省市共建本科高校建设单位,湛江将在各方面扶持广东医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

广东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卢景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余学清近日接受了南方日报的专访。

他们表示,医学类高校有着特殊的使命,既要自觉“练好内功”,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又要积极“广施拳脚”,主动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尤其是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学校将定位为“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将部分领域和学科打造为国际一流,服务健康广东事业。学校将深度参与广东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补短板”的任务上来,助力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

广东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卢景辉。

广东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余学清。

Q

广东医科大学走过了60个春秋,可以用哪几个关键词来回顾这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卢景辉

纵观广东医一甲子的办学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广东医是一所有担当、有抱负、有作为的大学。

艰苦奋斗、成就卓著、自强不息、追求卓越,是这所大学的精神内核所在。广东医的办学起点在湛江,几乎是白手起家,实现办学层次的“三级跳”:年升格本科,年获批硕士授予单位,年又获批开始招收博士生。

广东医也是一所教书育人、硕果累累、守护健康、人才辈出的大学。一直以来,学校面向省内和整个华南地区,实施大体量的医学本科人才培养,为基层医疗卫生健康事业输送大批应用型人才。据我了解,医院的中层干部,有近八成从广东医毕业。我曾经医院,医院的领导班子里除了一人之外,其他都从广东医毕业。

广东医还是一所紧跟高等教育发展机遇、抢抓机遇、赶超发展的大学。近年来,广东医紧跟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紧跟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方向,抢抓应用型大学转型、省市共建本科高校、“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计划等发展机遇,加快内涵式发展。

余学清

去年,受省委省政府的委派,我来到广东医科大学工作。众所周知,广东医科大学的前身是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两个学校有着天然的血缘联系,我到广东医工作,也是这种历史的血脉传承和延续。

一直以来,广东医科大学面向基层输送了大批应用型医学人才,我接触到一些广东医的校友,他们都认为母校的训练很严格、治学很严谨。早在年,广东医科大学就获得过两项全国科学大会奖,从这里走出去的人都为母校而自豪。

如今,广东医的底子虽然薄一点,但却有广阔的空间可以施展。我是崇尚实干的人,如果学校还只搞一个学科,医院,就无法实现我们的一些理想和抱负,也无法更好地完成为地方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服务的愿望。

Q

广东医开启了粤西高等医学教育的先河,意义不凡。在您看来,这所学校做出了那些主要贡献?

卢景辉

医学类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特殊意义。它既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作为高校,它提高了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问题,为地方输出医学科研成果和医疗人才;作为卫生系统,它有力地解决了基层医护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造福一方百姓。

在60年的办学历程中,广东医科大学为我省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的基层医疗卫生健康人才。有两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年以来,广东医的临床医学专业招生数量占全省三分之一,为我省培养大批临床医学人才。-连续四年,在广东医本科就业去向城市中,除了占据一、二的广州和深圳,东莞和湛江紧随其后,成为本科毕业生最想去工作的城市,一座城和一所大学的紧密联系已经开始产生化学反应。

新时期新面貌

打造全科、儿科、产科、护理学等特色学科

高校下一轮竞争,很大程度上比的是学科发展。广东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余学清向笔者揭秘,经过上一轮的发展,广东医临床医学专业进入ESI国际前1%,学校整体也进入ESI国际前1%。这在广东,除了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之外,广东医是唯一一所能够取得这种成绩的高校。

余学清认为,学科发展要打一场“田忌赛马”的策略战,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做到“人有我有,人强我优,人无我先”,最终实现弯道超车,部分学科、专业、团队和研究成果达到国际一流。广东医未来将重点发展全科、儿科、产科、护理学、老年医学及医养结合等方面。这种布局有其考虑,其中,全科是广东医的特色,儿科、产科是新时期发展需求,老年医学、老年护理、老年预防以及相关的一系列健康产业是未来的增长点。

在人才队伍内培外引方面,广东医也有新做法。卢景辉介绍,学校历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早在年,学校就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四化”工程,通过政策“指挥棒”作用,促使学校年轻硕士博士化、青年博士教师化、年轻教授硕导化、卓越教授博导化。通过系列政策导向,近年来学校教师博士占比有所提高。如药学院青年教师郑明彬,受益于学校人才进修政策支持,顺利完成博士学位并迅速成长为一名科研教学新星。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是广东医现在和将来的一大战略任务,必须下力气和决心做好。”余学清表示。过去的一年,美国科学院和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教授Pfaff成为广东医双聘院士。新加坡国立基因研究所执行所长、教授刘建军,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黄功华,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副教授李锦华成为广东医特聘教授,全职来校工作。此外,广东医还将引进一个中美欧的创新创业团队,建立高水平的国际一流研究团队和平台。

广东医将全力配合新引入的青年才俊申报国家和省级人才支持计划,诚挚欢迎国内外高水平专家申请中组部“千人计划”(包括“青年千人”)并到广东医工作。

即将启动建设亩湛江新校区请输入标题

广东医的办学格局比较特殊,一个位于粤西湛江、另一个位于珠三角东莞。对于两个校区的发展定位和方向,学校有新设想。

余学清透露,对于两个校区的发展,学校的态度非常明确。湛江是广东医的根,是广东医的精神和文化之所在,深深烙上了湛江的印记。接下来湛江校区将迎来新一轮大发展。目前,湛江市已经给广东医划拨了海东新区的亩地,计划建成一个面朝大海、背靠青山、风景优美的滨海新校区。这是广东医在湛江发展历史上的最好机遇,必须全力把握住这次机遇,推动湛江校区新一轮发展。

东莞校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的松山湖国家高新区,占地面积亩,这里“有山有水有灵气”,经过十几年发展,东莞校区已经成为广东医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与东莞乃至珠三角城市群融为一体。因此,湛江校区和东莞校区分别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和环北部湾的中心城市,要各有侧重,共同发展,比翼齐飞,一起支撑广东医实现新一轮跨越式跃升。

“无论未来学校如何发展、调整和建设,不会借贷建新校区,不会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更不会影响全体教职工的收入。”余学清告诉笔者,我们所期待的广东医“梦”,就是学科杠杠的、校园美美的、口袋鼓鼓的,实现社会声誉和经济收入双丰收。

为了提高广东医的服务社会的能力,更好地造福一方百姓,医院的任务迫在眉睫。年,广东医密集新增广东医院、广东医科医院、广东医科医院和广东医科大学深医院等4医院,医院的总数达到5家。未来,学校还将重点增加湛江和东莞市的医院,目标是总量达到9~11家。

余学清表示,必须继续提高广东医实习医生的教学和实习质量,如果医院没有履行好带教学生的职责,我们将轻则警告、重则除名。

撰文/杜玮淦吴征宇蔡定彬王丽君周圆

摄影/董天健王江瑶陈晓容

学生编辑/罗净

责任编辑/王丽君

审核/吴征宇

广东医科大学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lm.com/bzlm/137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