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评论员文章,论认真贯彻落实粤港

发布时间:2021-3-4 17:51:54   点击数:
北京去哪里医院看白癜风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开平发布

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

权威发布服务民生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为推动各级认真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南方日报连续发表评论员文章,从方方面面阐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五篇南方日报评论员文章。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六论认真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把“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推进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先进标准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

粤港澳三地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香港、澳门服务业高度发达,珠三角九市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已经具备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条件。同时也要看到,大湾区经济运行仍存在产能过剩、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平衡不匹配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内部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协同性、包容性有待加强,部分地区和领域还存在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务必按照规划纲要的部署要求,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四个方面加快推进。

先进制造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柱。加快发展大湾区先进制造业,重点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优化制造业布局,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根据规划纲要部署,要完善珠三角制造业创新发展生态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要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强大湾区产业对接,提高协作发展水平。要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以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高速高精加工装备和智能成套装备为重点,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未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具有科研资源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大湾区还有一批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高端要素集聚平台。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是充分发挥大湾区现有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平台优势,联合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形成以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总部基地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带,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和共享经济,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现代服务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加快发展大湾区现代服务业,重点是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和核心,要发挥香港在金融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支持香港打造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支持广州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支持深圳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创新,建设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支持澳门打造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发展租赁等特色金融业务,并逐步扩大大湾区内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同时,要聚焦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发展短板,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海洋经济是湾区现代产业体系的优势板块。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海陆交互作用地带,地质条件优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能源开发利用潜力极大,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优良条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重点是坚持陆海统筹、科学开发,加强粤港澳合作,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共同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提升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科学统筹海岸带(含海岛地区)、近海海域、深海海域利用,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支持香港发挥海洋经济基础领域创新研究优势,支持澳门进一步发展海上旅游、海洋科技、海洋生物等产业,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支持粤港澳通过加强金融合作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产业强则经济强,只有现代产业体系壮大了,大湾区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紧紧扭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个“纲”,担当起重要责任主体的职责,主动加强与港澳协同,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携手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提供产业支撑。

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的美丽湾区

——七论认真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增进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强调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建设美丽湾区为引领,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使大湾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为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处于关键期、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为转型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等挑战,在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方面有很大提升空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必须严格遵循“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的基本原则,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的美丽湾区。

粤港澳三地一衣带水。地理边界的连接、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环境影响的关联性决定了大湾区城市群不仅属于城际的地域共同体,也属于生态环境共同体。推进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打造生态防护屏障,落实规划纲要要求,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具体包括: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加强珠三角周边山地、丘陵及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加强海岸线保护与管控;强化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保护沿海红树林,建设沿海生态带;加强粤港澳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共同改善生态环境系统;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开展滨海湿地跨境联合保护等。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推进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围绕大湾区水、大气和土壤等方面保护和治理,规划纲要作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部署,要求重点整治珠江东西两岸污染,加快建立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构建全区域绿色生态水网,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危险废物区域协同处理处置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受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示范,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等。作为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责任主体,广东要不断强化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的职责,一方面,结合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实,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加强同港澳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合作联动,推动三地协同治理。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推进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并将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要加强低碳发展及节能环保技术的交流合作,推进低碳试点示范,推动大湾区开展绿色低碳发展评价,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要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居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

生态兴则文明兴。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的美丽湾区,既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的客观需要,也是顺应大湾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对打造国际一流湾区的重大意义,结合自身实际抓好规划纲要任务部署,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到实处,在实践绿色发展方面争做典范,以更大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助力美丽湾区早日实现。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八论认真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把大湾区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事关粤港澳三地居民的根本利益和福祉,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基础良好,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具有多层次、全方位合作的优势。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共建人文湾区、构筑休闲湾区、拓展就业创业空间、塑造健康湾区、促进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合作六个方面,携手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教育是国之大计,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具有极端重要性。把大湾区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要充分认识教育所具有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人才所具有的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作用,着力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按照规划纲要部署,要重点推动粤港澳三地教育合作发展,深挖三地教育合作潜力,重点建设人才高地,通过创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环境,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就要充分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将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人文湾区。要坚定文化自信,共同塑造湾区人文精神;要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要通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加强粤港澳青少年交流;要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中西文化长期交汇共存等综合优势,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旅游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将粤港澳大湾区构筑为休闲湾区,是提升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建设品质的重要保障。要依托大湾区特色优势及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构建文化历史、休闲度假、养生保健、邮轮游艇等多元旅游产品体系,丰富粤港澳旅游精品路线。支持珠三角城市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完善滨海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滨海旅游业高品质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活力之源。就业创业既是粤港澳三地居民热切关心的重要议题,也是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的题中应有之义。按照规划纲要部署,要积极拓展大湾区就业创业空间。以扩宽港澳居民就业创业空间为重点,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建立港澳创业就业试验区,支持港澳青年和中小微企业在内地发展,完善区域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有利于港澳居民特别是内地学校毕业的港澳学生在珠三角九市就业生活的政策措施。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健康与安全,关系粤港澳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是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必不可少的条件。要以“塑造健康湾区”为目标,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紧密合作,深化中医药领域合作,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加强医疗卫生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完善紧急医疗救援联动机制;加强食品食用农产品安全合作,完善港澳与内地间的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提高大湾区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加强粤港澳食品安全合作,提升区域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保障内地供港澳食品安全。

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一方面要不断推进社会保障合作,加强跨境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衔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另一方面要深化社会治理合作,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有针对性拓展社区综合服务功能,加强三地司法协助,建立社会治安治理联动机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认识肩负的重要责任主体职责,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携手共建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

构筑“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区

——九论认真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升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为此,规划纲要强调,深化粤港澳合作,进一步优化珠三角九市投资和营商环境,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共创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新优势,并将着力点和落脚点放在“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上。

“一带一路”倡议是为全球化进程下破解人类发展难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提供的中国方案。当前,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放眼全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我国对外开放的形势发生深刻变化,面临新的重大机遇与挑战。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国际化水平领先,为大湾区进一步扩大开放、构筑“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区奠定了良好基础。打造这样的重要支撑区,必须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合作,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和携手扩大对外开放三个方面着力推进。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衡量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标志。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要按照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目标,发挥香港、澳门的开放平台与示范作用,支持珠三角九市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规则,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广东先后出台“实体经济十条”“外资十条”等重磅措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实行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接下来要按照规划纲要部署,携手港澳塑造国际化、法治化一流营商环境。要完善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国际仲裁中心,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建立健全行业协会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积极作用,加快珠三角九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如果说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着眼于大湾区的“硬件”,那么推动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则是打造大湾区的“软件”。规划纲要提出,“充分发挥港澳独特优势,创新完善各领域开放合作体制机制,深化内地与港澳互利合作”,并进一步将“推进投资便利化”“推动贸易自由化”“促进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作为深化合作的重要举措。具体来看,粤港澳三地社会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分属于不同关税区域。要提升市场互联互通水平,实现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需要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CEPA系列协议,推出进一步开放措施,使港澳专业人士与企业在内地更多领域从业投资营商享受国民待遇;需要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CEPA服务贸易协议,不断提升内地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有序推进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标准化体系;需要不断提高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使用便利化水平,为符合条件的珠三角九市人员赴港澳开展商务、科研、专业服务等提供更加便利的签注安排,制定港澳与内地车辆通行政策和配套交通管理措施,促进交通物流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从策划之日起就放眼世界、对标全球,开放性和国际性是其与生俱来的属性。规划纲要从三个方面对大湾区携手扩大开放作了部署,强调要打造“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区,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携手开拓国际市场。粤港澳三地不仅要加强内部合作,还要抱团走出去,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合作及人文交流;引导华侨华人参与大湾区建设,加强与世界主要经济体联系,提升大湾区对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加强粤港澳港口国际合作;充分发挥港澳对外贸易联系广泛的作用,探索粤港澳共同拓展国际发展空间新模式,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扩展和优化国际服务网络,加强内地与港澳驻海外机构的信息交流,助力三地联合开展引进来和走出去工作。

开放带来进步,开放带来繁荣。构筑“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既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也是建设国际一流湾区的题中之义,还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内在要求。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枢纽和重要引擎。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把大湾区建设作为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头戏、大机遇抓实抓好,携手港澳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对接,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助力我国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以平台建设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

——十论认真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合作平台建设是一个重要抓手。

围绕“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平台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其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合作中的试验示范作用,拓展港澳发展空间,推动公共服务合作共享,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

打造“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是规划纲要明确的大湾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赋予了大湾区探索新时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新路的重大使命。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文化同源,优势互补。近年来,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基础设施、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科技教育、休闲旅游、生态环保、社会服务等领域合作成效显著,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为深度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面对新形势下诸多发展挑战,粤港澳大湾区要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提升市场互联互通水平,促进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强化内部发展的协同性、包容性,必须依托粤港澳良好合作基础,充分发挥重大合作平台作用,探索协调协同发展新模式,深化珠三角九市与港澳全面务实合作。

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平台开发建设,明确优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功能、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推进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明确了三大平台的不同定位。这是基于大湾区不同方面改革探索使命和各平台开发建设主体实际作出的科学部署,决定了各平台建设的内容差异。优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功能,重点是强化前海合作发展引擎作用,加强法律事务合作,建设国际化城市新中心;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重点是携手港澳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共建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金融服务重要平台,打造优质生活圈;推进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重点是建设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加强民生合作,加强对外开放合作。

规划纲要提出发展特色合作平台,支持珠三角九市发挥各自优势,与港澳共建各类合作园区,为各地拓展经济合作空间,实现互利共赢,创造了机遇,指明了方向。支持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和毗邻的深方科创园区建设,共同打造科技创新合作区,建立有利于科技产业创新的国际化营商环境;支持江门与港澳合作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拓展在金融、旅游、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海洋经济、职业教育、生命健康等领域合作;加快江门银湖湾滨海地区开发;推进澳门和中山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深度合作;支持东莞与香港合作开发建设东莞滨海湾地区;支持佛山南海推动粤港澳高端服务合作……各合作平台各具特色,各有侧重。广东各地要按照规划纲要部署,找准定位,抓住机遇,突出特色,深化合作,建出成效。

不断深化粤港澳互利合作,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及大湾区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的必然要求。推进三大平台和各个特色合作平台建设,要贯彻落实大湾区建设基本原则,尤其是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充分发挥港澳和珠三角九市独特优势,加强政策协调和规划衔接,创新完善各领域开放合作体制机制,促进粤港澳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创新驱动、改革引领,在既有合作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破除影响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和制约,促进各类要素在大湾区便捷流动和优化配置,为粤港澳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内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提供示范。

智者顺时而谋。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既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载体,又是深化大湾区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全省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改革创新、合作共赢意识,进一步强化推进各个平台建设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以扎实的行动和有效举措,深化与港澳的务实合作,共同开创新时代改革发展新局面,共同增进大湾区民生福祉。

来源:南方日报

其他人都在看……

?开平市四套班子领导拜访港澳开平籍乡亲乡贤共商发展大计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

?“湾区侨城魅力开平”文旅嘉年华走进香港促进两地青年沟通交流

?开平市立即行动迅速落实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江门市反馈会精神

?赞!开平这个镇太美了!入选“广东十大绿美森林小镇评选”

?开平市年农田春耕放水时间定了

春耕备肥“四不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lm.com/bzmt/128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