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华泰证券,龚源月、倪欣雨、王可欣)
即饮茶:软饮料大品类,乘健康化之风而起即饮茶:传统泡茶的快消化形态,又可分为无糖茶和调味茶。茶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源远流长,而即饮茶是泡茶的快消化衍生品,指可直饮的瓶装或罐装茶,较当场制作、带有餐饮属性的现制茶饮具备更高的便携性。即饮茶主要以茶叶提取液、浓缩液、茶粉、茶原叶等为基底进行调制,再通过包装化满足消费者的即饮需求,部分产品会额外添加糖、果汁、添加剂等风味来迎合不同消费者的口味诉求,据此又可分为两类:1)无糖茶:狭义的无糖茶仅指不加入任何糖和调味的纯茶,根据茶基底不同又可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等;而广义的无糖茶也包含添加代糖或少量添加剂作为轻调味的即饮茶。2)调味茶:依据添加物质的不同又分为奶茶、凉茶、果汁茶、碳酸茶、其他调味茶等。考虑国内市场上仍有部分代糖/微糖茶作为过渡形态存在,本文所指无糖茶为广义范围。
传统软饮大品类,健康化趋势下有望再展活力。即饮茶作为软饮料一大子品类,在全球多地市场已发展至相对成熟阶段。据欧睿数据,22年中国/美国/日本即饮茶市场零售额分别为//亿美元(约//亿人民币),在各自的软饮料市场中占比18.3%/6.5%/23.7%,对应第三/第五/第一大细分市场。随着经济发展与居民健康意识不断提升,高糖分的碳酸、果汁品类增速放缓,而具备健康基因的瓶装水、即饮茶、附加值更高的功能饮料表现更优,且该分化趋势在发达国家市场表现得更为明显。我国即饮茶市场过往以高糖、重风味的调味茶占据主导(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年前调味茶占比95%+),近年来逐步向无糖、原味纯茶靠拢,健康化趋势下行业有望再度焕发新活力。
看空间:需求变迁、结构优化,无糖茶有望引领即饮茶市场扩容自s至今我国即饮茶行业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导入期(90s-02年):93年旭日升推出碳酸冰茶,标志着国内即饮茶市场的形成;而后统一、康师傅相继推出大单品冰红茶,逐步壮大调味茶市场;2)起势+稳定期(03-14年):随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提振需求、各饮料厂商跑马圈地,即饮茶市场快速扩容、06-08年零售额CAGR达18.4%(据欧睿数据,下同),高于碳酸/包装水等其他子品类;受08年金融危机、竞争日趋充分等影响,09-14年零售额CAGR略降至14.7%;3)瓶颈期(15-20年):即饮茶行业整体规模开始萎缩,16-20年零售额CAGR为-3.3%,主因处于市场主导位置的高糖调味茶增长乏力,无糖茶开始崭露头角。4)转型期(21年起):得益于疫后消费者健康意识持续提升、现制茶饮侧面催化需求等因素,无糖茶步入高速成长期、调味茶积极转型,即饮茶行业整体增速回正(~5%)。
品类结构看,15-20年增长瓶颈并非整体市场见顶,而是高糖调味茶的生存空间受限。我国即饮茶市场于年探顶,发展暂遇瓶颈,但横向对比来看,我国人均消费水平较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作为具备深厚茶文化的饮茶大国,年国内人均即饮茶消费量仅为9升/人,与美/日的17/53升/人仍有较大差距,发展空间充足。进一步拆分发现,我国即饮茶市场阶段性发展受限主要系调味茶市场拖累,16-20年调味茶CAGR为-4.0%,而同期无糖茶快速增长(期间CAGR28.0%),我们判断主因年后房地产财富效应拉动中产阶级扩容,年轻群体/女性群体成为消费主力军,软饮料消费向健康无糖、低卡无负担的方向进化。瓶装水等具备健康属性的子品类保持稳定增长,果汁、即饮茶(当时市场上以高糖调味茶为主)等以高糖、重风味为主打的子品类呈现阶段性下滑。
市场增速看,年后整体放缓但各省表现分化,下沉市场仍有渗透空间。据欧睿,年国内软饮市场增速降至3%,但各省表现有所分化:经济基础较高、软饮消费环境较好的东南地区(广东/山东/江浙沪等)增速低于整体;而偏向内陆的中西部地区(山西/陕西/四川等)增速仍保持在7%+。即饮茶为软饮三大品类之一,受益于便捷性和高口味接受度已跑出相当规模,且较碳酸/果汁成长性更足,下沉市场仍有空间,预计未来“高线不转低线转”的发展趋势将更为明显。随着三四线城市购买力稳步提升,“小镇青年”对茶饮的需求或将更加强烈,下沉市场空间有待进一步开拓。我们摘录了现制茶饮数据作为侧面证据,据红餐网,年二线/三线城市茶饮门店数占比最高,超越一线/新一线城市。
单品视角看,增长瓶颈来自于过50亿大单品矩阵仍需丰富。软饮料由于高频低价的特点,起量容易上量难;我们认为10亿销售额为定义大单品的首轮门槛,50亿销售额标志着已于区域市场/细分赛道具备一定实力,而百亿销售额是衡量软饮单品是否一举功成的里程碑,需经历长期的渠道/终端/品牌建设,考验企业多方实力。复盘体量10亿+的国内软饮料代表性单品,发现50亿+、亿+的大单品阵营相对单薄,产品矩阵呈“数量众多、体量分化”的特点。1)王老吉+加多宝凉茶(巅峰期体量破亿):年推出,为国内软饮市场首个大单品;2)康师傅冰红茶/统一阿萨姆奶茶(50-亿):分别于/年推出,是各自细分品类(柠檬红茶/即饮奶茶)中的长青单品;3)茶π/东方树叶/维他茶/燃茶/小茗同学(10-50亿):近年来有一定声量,但多数产品由于个性原因面临阶段性的发展瓶颈。
站在当前节点,国内即饮茶市场正面临结构化升级。通过对标发展更为成熟、结构更为优化的日本即饮茶市场,并探析其历史发展路径,我们认为,国内市场以高糖调味茶占主导的发展模式已逐步见顶,无糖茶已入发展快车道,有望接力带动即饮茶市场二次扩容;调味茶产品亦有向低糖化/品质化升级趋势,且下沉市场尚存空间、增量可寻。影响市场扩容节奏的关键要素除外部经济环境外,主要看市场能否打造出多个满足消费需求、产品力/品牌力均过硬的大单品。
无糖茶:鉴日知中,国内无糖茶有望蓬勃发展
日本即饮茶市场:无糖茶为主,年起稳居日本软饮料第一大品类。根据欧睿数据,年日本人均即饮茶消费量为52.5升/人,远高于美国的17.4升/人,及同属亚太地区的我国8.8升/人和韩国6.0升/人。与中美等以高糖调味茶占据主导的市场不同,日本第一罐即饮茶便以无糖纯茶的形态问世,至今市场仍以无糖茶占主流(占比80%+)。据伊藤园推介材料,年后日本即饮茶市场销售额稳定在万亿日元左右(约亿元人民币),年起超越即饮咖啡成为日本软饮料市场第一大品类。
鉴外:日本即饮茶“黄金十年”受益于经济增长与健康化趋势的两重加速
回顾日本即饮茶市场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导入期(80-85年):年伊藤园推出了世界上第一瓶罐装乌龙茶,标志着日本即饮茶市场的形成;2)高增期(85-95年):该阶段被称为日本即饮茶的“黄金十年”(据伊藤园推介材料,市场销售额CAGR高达30%+),品类以乌龙茶为主,但伊藤园已突破技术壁垒推出罐装绿茶,为行业此后十年的二次扩容做足准备;3)二次扩容(95-05年):“黄金十年”高增余晖下,日本即饮茶市场96-05年市场销售额CAGR为4%,核心品类转为受众更广的绿茶(据伊藤园推介材料,05年绿茶销售额占比48%,22年绿茶占比仍维持在47%);4)成熟期(05年至今):市场规模趋于稳定(据伊藤园推介材料,06-22年市场销售额CAGR为-0.1%),18年起成为日本软饮料行业第一大子赛道;品类渐宽,绿茶/红茶/乌龙茶/大麦茶等子品类百花齐放。
日本即饮茶“黄金十年”主要受益于经济高增、健康化趋势对需求端的两重加速。1)第一重加速(85-90年):经济高增、便捷性需求增长,带动即饮茶市场水涨船高。85年《广场协议》签订,85-90年间日本股市和楼市加速上扬、居民财富累积下消费热潮走向高点。居民外出消费占比提升,餐饮市场快速扩容,消费便捷化需求不断提振,即饮茶行业发展在此背景下水涨船高。2)第二重加速(90-95年):消费风格轮动、健康化趋势升温,结构性利好即饮茶市场。90年代后日本经济环境及消费市场变化较大,但食品饮料行业必选属性凸显、韧性充足;即饮茶在该阶段增势延续,主因经济变化未改饮食健康化趋势,且在一定程度上催化大众更追求即饮茶/瓶装水等健康质朴、修身养性的高性价比产品,日本无糖饮料渗透率从90年的12%提升至95年的25%。
析内:对标日本即饮茶“黄金十年”第二重加速期,国内无糖茶有望带动行业二次扩容
当下时点:国内即饮茶市场更类似日本即饮茶“黄金十年”第二重加速期,由经济高增驱动转向结构性机会。1)03-14年:对标日本“黄金十年”第一重加速期,经济发展驱动行业高增。据伊藤园推介材料,日本即饮茶市场销售额86-90年CAGR高达49.6%,彼时经济高增为核心驱动因素。看回国内,03-14年我国即饮茶市场亦受益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07-14年零售额CAGR达16%)。2)15-20年:无糖茶完成导入,外部保障条件夯实。1)需求端:15年起经济增速放缓,品质消费、居民健康意识提升,调味茶降速而无糖茶起势;20年疫情强化了大众对健康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lm.com/bzmt/15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