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油茶基地摘油茶果。(通讯员刘建平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周鹏通讯员黎雄刘建平瞿吴廖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清朗的秋阳中,霜降如约而至。
每每此时,鄂南大地油茶丰产,老百姓像迎接一个盛大节日一样,沉浸在采摘油茶的喜悦之中。
通城县是咸宁市油茶主产地,全县每年以改造老油茶林1万亩、新造基地3万亩的速度推进油茶产业发展,已建成30万亩油茶基地。这段时间,每天有上万农民上山采摘油茶,该县今年的油茶产量预计是去年的3倍。
嘉鱼县官桥镇经10年“酝酿”,全镇也有万亩油茶基地。一位“老大哥”,一位“追赶者”,两地油茶产业有着什么样的风景?请看今日报道。
“过了霜降节,油在树上歇。”
10月23日一早,通城县四庄乡小井村,湖北黄袍山绿色产品有限公司(下称黄袍山公司)基地,50多名农民提着桶、挎着篮,踩着露水上山采摘油茶果。负责人举着喇叭:“别把花苞碰掉了,那是明年的果!”三轮车的突突声、欢笑声飘荡山头。
公司基地负责人胡鹏介绍,油茶果是花果同期,生长周期是13个月,到了霜降节,果实完全成熟,含油量最高。“如果时间没到,每差两天,出油率要少2个百分点。”
开着小车卖油茶果
10月23日傍晚,黄袍山公司鲜果处理车间,一车车新鲜油茶果送进来。工作人员忙着过秤、记账,并将油茶果送上传输带烘干脱壳。
一辆小车驶了进来,驾驶员黎胜打开后备厢,里面码放着一袋袋油茶果。黎胜介绍,奶奶在家采油茶果,他请假从县城赶回家帮忙,“农民栽种油茶,公司负责收购,很放心!”
“13年的坚守等来丰收!”塘湖镇阁壁村油茶种植大户金定武家门口停放着宝马越野车,现有多亩油茶基地,“达到丰产的有多亩,可收40多万斤油茶果,赚40多万元。”
关刀镇白马村杜平显老人家后山上,多亩油茶已挂果。他说,自己是脱贫户,这片荒山被黄袍山公司栽上油茶后,他成为“管家”,加上自己土地入股,一年有5万多元收入。
黄袍山公司负责人方大兵介绍,油茶生长周期长,前期投资大,公司开展“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与农户签订协议,免费为农户提供良种苗木,无偿提供技术服务,保价回收油茶籽。目前,公司自有油茶基地3.7万亩,合作油茶基地2.5万亩,已辐射带动全县78个村多户农民。
回归经济来“加油”
油茶在通城有多年历史,受市场影响,农民曾把油茶树当柴烧。
壮大油茶产业,该县先后出台奖补政策等,吸引了一批在外创业的企业家返乡种植油茶。
拥有博士学位的晏绿金在外创业,年他在买食用油时,发现山茶油与橄榄油可以媲美,想到家乡适合种植油茶,当年8月便回到家乡成立了湖北黄袍山绿色产品有限公司,专注油茶种植与山茶油的生产研发。
10月23日,金定武家也非常热闹,他宰了一头肥猪专门招待前来帮忙摘油茶果的村民,当天中午,近百名采摘村民在他家吃饭。他原本在温州办厂,年响应号召返乡创业,投入多万元种植油茶。此后,他还办起了山茶油加工厂,注册了商标,进行油茶精深加工。
油茶基地的老板毛绪武在东莞创业,返乡投资种植了多亩油茶,经过十年等待,今年到了丰产期。为给父老乡亲省力,他买回了履带爬山虎运输车,“一次可运输3吨!”
高峰村的吴海燕返乡种植油茶,并发展循环经济,油茶树下种茶,茶叶地里养鸡,现已有多亩,并创建“隽乡”品牌山茶油、茶业、有机稻。
科技让茶油按“滴”卖
油茶果榨出来的山茶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还富含茶多酚、山茶甙等活性特质,受市场欢迎。
传统方法,油茶果收购回来后,需要晒干、剥壳、炒籽、压榨出油,这样十斤一壶卖出去,利润微薄。5年前,黄袍山公司研究出冷榨技术,压榨出来的山茶油每斤超过百元。这项技术荣获了国家发明专利。
公司技术负责人杨宏旺介绍,公司还研制出鲜果处理生产线。油茶果沿着传输带,像爬楼梯一样进入生产线,另外一端出来的则是烘干后的油茶籽,“这样不用四处找晒场。”
公司展厅,摆满公司与高校合作研发出的“上古之水”化妆品、洗发水。“这一小瓶只用了几滴山茶油,但价值可抵一瓶纯山茶油!”杨宏旺说,公司已有“本草天香”牌11个品种的高端山茶油和“上古之水”牌20大类天然活性洗护用品。
“育苗栽种也要创新。”胡鹏介绍,公司建起了全自动温控育苗试验中心和省油茶良种定点繁育基地,先后从国家油茶科学中心等科研单位引进50多个品种进行试验评价,明确了长林4号、53号为通城县主栽品种,每年为社会提供良种油茶苗万株。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lm.com/bzmt/16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