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晓进重走美国报业,对话美国近30位报业领袖与专家,聚焦报业转型最新理念与创新实践,展现当下美国报业转型与融合发展的路径,为中国报业的转型提供借鉴。
《华盛顿邮报》总编辑马丁·巴伦与辜晓进交谈中(薄青青摄)
年,时任深圳报业集团《深圳日报》(英文版)总编辑的辜晓进,于美国访学归来后写成《走进美国大报》,该书在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后被业界和学界热烈追捧。
年3月14日至5月10日,已是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的辜晓进再次赴美,对话美国30位报业领袖与专家,展开以“数字转型”为主题的报业调研。这次采访总共涉及5个报业集团、10家报社、1所大学、1个国际媒体协会,它们分别坐落在美国9个城市,分布于东、西海岸。他说:“希望通过多层次的调研,为国内业界和学界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信息,进而为中国报业的转型发展发挥一点作用。”
报业转型是当前纸媒发展的痛点所在,全世界的报纸都在为之努力。辜晓进重走美国大报,目睹了纸媒旧典范的被颠覆,也看到了纸媒因创造新典范而重生的蛛丝马迹,这本书就记录了他一路的访谈、观察与感想。辜晓进说:“美国是世界上报业最发达的国家,其报业也最先遭受新媒体和金融危机等的冲击,报纸的衰退幅度为西方国家之最。同时,美国的报业也最先拥抱互联网,最先展开以融入数字世界为目标的转型改革,其很多经验都为全球报业所瞩目。”
《重走美国大报——美国报业转型:颠覆与重生》
作者:辜晓进
书号:-7---9
版次:年8月第1版
定价:88.00元
相比于十多年前第一次走进美国报业写就的《走进美国大报》,这本《重走美国大报》更有像玄奘西天取经后那样既影响当代又引发后世的重要意义。
研究型访谈:发自美国报业转型现场的再报告
文/喻国明(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
辜晓进于年应深圳大学力邀而辞去报社老总职务进入学界,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开展研究。从他近年来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专著看,他的主要学术兴趣仍在媒体研究方面,而且敏锐地抓住传统媒体的困境和被迫转型的趋势,把重点放在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上。即将出版的这本《重走美国大报》,即是他年再次赴美进行专项调研的成果,也是他多年来针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报业实践的研究积累。
从辜晓进发给我的9章图文并茂的电子版内容(全书共14章,当时他告诉我其余几章尚未完成)看,这本书的内容依然非常扎实,容量甚至超过《走进美国大报》,但叙事的画风似乎变了。这9章虽然还不是图书的全貌,但已经包含《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纽约时报》这三大全国综合性报纸和若干区域或地报纸以及甘尼特等大型报业集团。全书的框架仍以各机构组织单独叙事,但至少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
一是内容的集中度明显提高。全书将焦点全部放在报业转型方面而放弃了对美国当前报纸其他状况和特点的描述。报业转型也是当前纸媒发展的痛点所在,全世界的报纸都在为之努力。美国是世界上报业最发达的国家,其报业也最先遭受新媒体和金融危机等的冲击,报纸的衰退幅度为西方国家之最。同时,美国的报业也最先拥抱互联网,最先展开以融入数字世界为目标的转型改革,其很多经验都为全球报业所瞩目。而对美国报业的其他情况,在网络信息环境下,人们已经不像16年前那样陌生了。因此,将本书主题和全部注意力都放在报业转型的最新理念和创新实践方面,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二是叙事方式以访谈和对话为主,这是这本书的最大特色。粗粗浏览前9章内容,发现用楷体字书写的对话内容占了约三分之二以上,而旁叙内容反倒退居次要地位。这是一个大胆尝试,也是同类专著中的一个创新突破。这种叙事方式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原汁原味地传递被访者以及那些美国报业领袖的真实想法和实践评价。报业转型需要顶层设计,老总们是主要操盘手,而他们的日常实践和转型思路,人们很难通过文献研究来发现和获取。因此,他们通过口述表达出来的信息,就有特殊的价值。如果用转述或旁叙方式表达,信息的损耗或失真都是难以避免的。而且,间接引述也会降低访谈内容的可信度,不小心就会插入作者个人的判断和评价甚至冗余信息。这也是现在西方报纸重视在重要新闻中插入讲话者谈话视频的原因之一。
——上文为《重走美国大报——美国报业转型:颠覆与重生》序一节选
新书介绍
《重走美国大报——美国报业转型:颠覆与重生》样书辜晓进14年前亲历亲见的美国报业,目前正处于一个衰世末期进入另一个盛世初期的转型阶段。他这趟走进美国大报,目睹了纸媒旧典范的被颠覆,也看到了纸媒因创造新典范而显现了许多重生的蛛丝马迹,这本记录他访谈、观察与感想的新书,想必比十几年前那本书更有像玄奘西天取经后般既影响当代又引领后世的重要意义。
——王健壮(台湾世新大学教授、《上报》数字媒体董事长,曾任《中国时报》社长、总编辑,《新新闻周刊》社长)
扫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lm.com/bzyx/13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