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洞察力信息时代学术创新的关键

发布时间:2021-11-18 13:07:44   点击数:
北京中科白殿医院官网 http://www.bdfyy999.com/bdf/

点击社会科学报   

从百年前的《清代学术概论》上溯至千年前的苏东坡,还可以体会学术想象力的另一种旨趣与魅力。年,22岁的苏东坡参加科举考试,在《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这一命题作文之下,为了论证古代君王的忠厚仁慈,苏东坡在文章中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苏东坡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年,第页)考试结束之后,作为主考官的欧阳修向苏东坡询问这个典故的出处。苏东坡承认这是他“想当然”的杜撰。按照今日通行的学术规范,这种“想当然”的杜撰是不能允许的。但是,千年之前的科举考试答卷并非当下的“学报体”论文。在当时的欧阳修以及其他士子看来,苏东坡的“想当然”并无不妥之处,反而是值得击节赞赏的想象力,同时也是一段学术美谈。因为这种极富想象力的虚构,反而更好地论证了古代圣君的“忠厚之至”。这样的论证不仅符合科举考试主事者的初衷,而且宣扬了官方旨在强化的以“忠厚仁慈”为核心的意识形态。这就是苏东坡的想象力。

洞察力

较之于想象力,洞察力主要侧重于纵向深入、寻根问底。学术洞察力主要体现为学术研究过程中的穿透力,直抵问题的内核,用马克思的著名论断来说,就是要让理论到达“彻底”的效果。

譬如,在法学领域,法的效力问题是一个基础性的学术理论问题。我们可以说,某个法院针对某个合同纠纷作出的民事判决是有效力的,原因在于,这个民事判决是根据合同法作出的,合同法为这个民事判决的效力提供了实质性的依据。进一步追问:合同法的效力从何而来?我们可以回答:合同法是国家立法机关根据宪法制定的,宪法为合同法的效力提供了实质性的依据。如果还要进一步追问:宪法的效力从何而来?我们可以回答:因为宪法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国人民的名义制定的,所以宪法是有效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再追问:为什么全国人民制定的,就是有效的?这就需要由人民主权理论、民主政治理论来回答。如此层层深入,就是法学研究中的洞察力。

关于宪法效力的终极依据,奥地利著名的法学家凯尔森也曾专门论及。他写道:“如果我们问为什么宪法是有效力的,也许我们碰上一个比较老的宪法。我们终于找到这样一个宪法,它是历史上第一个宪法”,“这第一个宪法的效力是最后的预定、最终的假设,我们法律秩序的全部规范的效力都依靠这一宪法的效力”(凯尔森:《国家与法的一般理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年,第-页)。凯尔森的这种分析,主要是从规范体系的内部来考察宪法的效力依据,体现了所谓“纯粹法学”的洞察力。把宪法效力的终极依据归诸历史上的第一个宪法,这是一种学术洞察力;把宪法效力的终极依据归诸宪法背后的政治理论,也是一种学术洞察力。虽然指向不同,但都是学术洞察力的体现。

  

在学术研究中,洞察力的品性主要是锐利,想象力的品性主要是宽广;洞察力让学术研究趋于深刻,想象力让学术研究趋于宏富。在想象力与洞察力之间,也许可以作一些写意性质的区分,但必须承认,对学术从业者来说,这两种能力其实是混在一起的,两者都是学术能力的重要支撑。毕竟,学术研究既需要厚度,也需要宽度。只有兼具厚宽与宽度的学术研究,才能更有效地回应时代与历史对于学术研究的期待。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观点

创新,不可成为衡量科研工作的“唯一标准”

视域

“后SCI时代”,探索重建良性学术生态之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lm.com/bzyx/141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