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要报提升江苏都市圈辐射带动力

发布时间:2021-12-8 14:12:33   点击数:
白驳风 http://www.hldxc.com/m/
都市圈辐射带动力是长三角协同发展的主动力,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黏合剂。江苏在长三角三省一市中经济体量最大、产业基础雄厚、区域创新能力强,处于“一带一路”、“沿海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1+3”重点功能区等重大战略叠加的发展机遇期。提升江苏都市圈辐射带动力,增强高质量发展驱动力,推动长三角协同发展,是时代赋予江苏的新使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江苏区域发展历经三个阶段:-年的城市恢复重建、-年的城镇化空间布局、年至今的区域一体化,逐步形成了以江苏都市圈辐射带动力为主要特征的区位发展优势。当前,基于国内外都市圈发展的成功经验,立足新发展阶段,提升江苏都市圈辐射带动力,协同推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国家战略为引领,以绿色发展为前提,以改革创新为驱动,从以下方面发力。高站位发展规划,明确都市圈发展的“大目标”。紧扣区域中心城市引领功能区发展、城市群带动经济区发展的新模式,以重点功能区战略布局为牵引,做好顶层规划。扬子江都市圈应以更高水平提升江苏发展质量,更广范围发挥经济、科技和服务等功能作用,更深层次参与长三角及国际上的分工合作为辐射带动目标,助力形成全省域开放融合、协同发展的大生态系统。南京、苏州、无锡与常州四大扬子江都市圈区域中心城市重在融合发展,以打破区域壁垒、地域障碍,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有效利用。南通和连云港两大沿海经济带中心城市,重在发展临港经济,加快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以拓展“通盐连”沿海城镇带发展新空间为辐射带动目标,实现“海洋强省”战略。淮安作为江淮生态经济区的区域中心城市,重在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重在提升自身的首位度,以加快淮海经济区洼地崛起、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拓展江苏发展纵深为辐射带动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树立高质量共同体的“大思路”。在放大优势、强化功能、彰显特色基础之上,通过生态水系、产业特色、基础设施、体制机制的链接,辐射带动区域形成一个功能互补、协调联动、融合发展的江苏高质量共同体。实行“水系+”,有效整合江苏“江河湖海”水系资源,创新打造发展新标识;实行“特色+”,以“一区多园”打通特色产业链,打造国家新兴产业集群;实行“交通+”,强化辐射渠道和轴带引领作用,打通地域壁垒,扩展辐射带动新空间;实行“项目+”,通过重大项目牵引,加强区域协同创新,促进产业、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动;实行“机制+”,保障要素流动,突出改革创新,探索江苏区域发展新模式。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引领特色产业经济“大发展”。江苏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要以区域资源禀赋为基础,依托国内大循环和消费升级契机,发挥江苏各都市圈的比较优势,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体系来辐射带动区域发展。扬子江都市圈区域优先发展智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区位便利,与上海优势互补,并辐射苏中、苏北以及长三角地区,促进智慧江苏新发展。沿海经济带区域优先发展现代海洋新兴产业,借助海洋资源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加快江苏沿海产业集群建设和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推进江苏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开发海洋江苏新动能。江淮经济生态区区域优先发展先进生态产业,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挖掘绿色江苏新高度。淮海经济区区域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装备与智能制造业,借助徐州“五省通衢”重要交通区位与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优势,加快资源城市转型升级,振兴淮海经济区经济,拓展江苏新实力。提升基础服务能力,做好一体化服务“大布局”。完善江苏都市圈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打造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形成包括企业信息库、科学技术库、产品服务库、重点项目库、政策法规库、融资平台库、人才专家库等系列数据平台。构建一体化服务机制,以中心城市为引领,统筹规划各城市企业、科技、人才等服务范围、服务标准、服务流程和服务收费等方面的实施细则、管理制度或标准规范。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一体化的现代交通网络,建设高效、密集的轨道交通网,增进城市互联互通。实施毗邻地区服务共享工程,与邻省、邻市共同推动省际公交、毗邻公交发展,落实跨省市公交“一卡通”,打通人才等要素跨省市流动通道。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实施国际运输能力提升工程,多式联运高效发展工程,引导多式联运枢纽区布局。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搭建资源要素流动“大平台”。优化都市圈土地资源供给效率,根据江苏各地市实际发展情况改变总体规划,鼓励盘活低效存量用地,加快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完善江苏人才保障机制和人才政策系统性,坚持产才融合,调整优化人才布局;完善都市圈人才在不同体制间的流动通道,破除行政壁垒,加快建立都市圈统筹协同发展机制;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南京江北新区的人才引领作用。(作者:胡苹徐军海章玲周德群;分别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统战部、组织部副部长,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中心主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本文为江苏省社科联重大项目“江苏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辐射带动力提升路径研究〈20WTA-〉”阶段性成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lm.com/bzyx/142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