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文学越来越被学界
被文学史忽视的报刊诗词
晚清民国时段,是中国文化与文学在东西方剧烈碰撞下,发生重要转型的历史时期。其中尤为显见的,是因晚清报业的兴起而勃兴的小说创作,及以“小说界革命”为口号的小说创作高潮,二者直接推动了向来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使之成为文学之大宗。当前,集中于晚清民国小说的研究构成了文学史话语叙述的主流,随着报刊作为文学研究资料逐步被重视,“现代文学史”更是呈现出以报载小说为舟楫,向晚清溯源的趋向。
相较于创作的繁荣而言,当下的晚清文学研究则显得单薄。按照当前的学术体系划分,百年的“现代文学史”和年前的“古代文学史”,均有着完整且庞大的研究队伍,而处于两者过渡时段上的晚清文学却处于尴尬的地位。然而不能不承认,晚清文学既是延续旧时代的,又是孕生新时代的。以诗词韵文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学样式,在白话文学时代,与白话文学共生共存,并不断产生着新的变化。在这样的认识之下,审视与考察晚清民国诗词就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晚清民国时段上从古典到现代的文学变革与转型,是整个中国文学的演进,这当中不仅是小说,更包括诗词。以报刊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在晚清时代已经兴起,彼时以诗词为代表的旧文学仍旧是文学创作活动的主力,整个传统文学的创作活动在新传播媒介的影响下,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变革景象。实际上,文学与报刊发生关系较现代文学的发生时间要早得多,就文体形式而言,作为文学传播媒介的报刊最初也是作为古典文学的新型传播空间而出现的。
诗词报刊化的传播演进
目前,学界已经有针对如民国时期的词学专刊及其他重要报刊刊载旧体诗词的专门研究。实际上,在报刊诗词研究中,集中于一种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重要报刊,不仅能够全面而深入地把握编者、作者、读者及其作品呈现与传播,更能够历时地掌握这一报刊对诗词在新旧文学变革过程中的态度演变,从而为研究“古今文学演变”提供一份完整而真实的文本。在相近思路下,针对某一著名诗人、词人的研究,也具有类似的价值。由于晚清民国阶段报刊发达,对报刊诗词进行研究,一方面为诗词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提供一条整体性的线索,另一方面还可以为报刊诗词本身的演化或诗词报刊化传播的历程勾勒出历史的脉络。在这方面,一些集中、大型的工具性资料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按图索骥的线索,如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编目汇录》《上海图书馆馆藏中文报纸目录》《上海图书馆馆藏近现代中文期刊总目》等。
当然,对报刊诗词演进历程的清晰把握仅依靠这些目录性著作是不够的。晚清民国报刊诗词的研究价值不仅在于考察诗词等古典文学的演进路径、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关系、现代文学发生的源头等诸多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传统社会面临巨大变局、传统文化发生重要转型的历史时期,作为先进传媒手段的报刊,对于文化的承续与传播、演化与繁荣,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对于诗词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学样式而言,更是彻底改变了其传播的面貌。由此,唯有对报刊诗词做以系统、深入的统计与描述,进而更加深入地剖析其在文化变局中的转型与承衍,才能梳理清楚这一时段中体量巨大、质量参差的报刊诗词文献,使之作为文化转型时期重要文献和文化财富的价值得以完全呈现。同时,也能够从学理上把握这一传统的文学样式与最“现代”的传媒方式的互动历程,真正为报刊诗词的演化历程作出历史性的描述与评价,继而理解文学传播与文学之互动,从文学传播的视角揭橥文学史发展与演进的动力。
结合报刊诗词发展的实际脉络,可以将其发展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应是报刊诗词的产生或称萌芽期。最初,报刊诗词在传教士报刊中闪现,还不能作为固定的栏目或者传播内容;随后,《申报》等早期商业报刊的崛起,为报刊诗词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申报》甚至长期附办了几种附刊以专门刊发诗词等内容,来吸引作者与读者。第二阶段可以称之为报刊诗词的发展期,这一时期从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维新派的报刊大量刊发诗界革命派作品到梁启超主持下的《国风报》《庸言报》所发生的文化转向为代表,包括诗界革命派、同光体宋诗派、南社诸子以及其他诗词作者纷纷先后在《东方杂志》《政艺通报》《国粹学报》等报刊及南社的几种报刊上发表作品,可谓诸乐竞奏的时期。第三阶段是报刊诗词发展的专业化时期,以《青鹤》《词学季刊》《同声月刊》等报刊为标志,这一时期诗词的发表阵地由“杂志”转向以专业期刊为主,这当中,还应该注意到《辽东诗坛》《东华》等所代表的诗词传播在汉文化圈内共享共通的特殊价值。
传统诗学在现代语境下的价值
考察晚清民国报刊诗词的演进历程,需掌握的前期研究状况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晚清民国诗词的研究,其次是晚清民国文学报刊与报刊文学的研究,最后才是晚清民国报刊诗词的研究。包括晚清民国诗词作家和作家群的个案研究、旧体诗词与现代文学的关系,是研究晚清民国报刊诗词演进或曰诗词报刊化历程的基础,对报刊诗词演进历程的考察,其归依亦在辨明中国文学由传统而迈入现代的历程中,以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学样式在现代语境中的地位与作用、演化与变迁、传播与承续,以及与整个所谓现代化的“现代文学”及其“现代文学史”建构之间的关系。考察诗词在晚清以来的传播生态的变革,是将诗词置于晚清现代传媒勃兴的背景之下,置于晚清变法维新革命迭起的社会政治背景之下,置于晚清中华文化大变局的背景之下,来考察诗词作为传统文学体式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所发生的从创作到传播的整个现代转型。这就有必要将诗词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的文化命题相结合,将报刊作为传播媒介的工具属性和报刊作为文学文化承载的传承交流属性相结合,才能全面把握晚清的诗词传播生态和诗词传播史。
当前的一些研究已经表明,对于报刊作为近代诗词传播的载体和作为诗词研究的资料库,学界已有所认识,之所以还缺少系统性、整体性的考察,与期待中的历史性的研究存在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客观条件的制约。近代报刊资料散佚缺失,难以搜罗全面,而大量的报刊资料浩如烟海,整理工作费时费力;近代旧体诗词,除少数诗歌流派和诗人词人外,大多数不被重视以致湮没无闻,在当前文学研究体制下,其研究价值短时间内难以获得认可。
晚清民国尤其是晚清民初的报刊上所刊发的大量的诗词作品大多出自名家,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难以考证的非名家作品,对这些作品进行汇编、考察,概括报刊诗词传播方式与诗人、作品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报刊在诗词文化传播与现代转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整理报刊诗词文献,辑佚重要诗人作品,对于编辑诗人全集、全面认识和把握历史人物具有重要价值;比对报刊诗词,可以匡补、纠正其他版本的不足与失误,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作家作品也具有重要价值。另一方面,晚清民国重要诗人词人,绝大多数都曾借助报刊传播其作品;尤其是新文化运动前的报刊,大多辟有诗词、文苑等栏目,其刊载数量据不完全统计已在数万首以上,对如此庞大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加以整理与研究,无疑是十分必要的。此外,报刊诗词是诗词文化在现代传播环境中传承、演化的重要形式,是考察诗词文化在新文化、白话文完胜之后的命运的重要路径。体量庞大的晚清民国报刊诗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诗词文化传承与演进过程中,应有其重要位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焦宝
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
报网导读《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网
年10月24学术资讯,重点文章推荐
?增强文化认同重塑城市记忆
?专家解读长征精神
?从国家战略看网络安全
?身份认同影响吸烟戒烟行为
?不利社会流动形成阶层固化
更多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lm.com/shry/11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