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时,经常能在茶汤中看到浮起的一层细小的茸毛,若是初入茶圈的茶友,心中不免泛起嘀咕:我喝的这个茶有问题吗?
若是带着这个疑惑请教资深茶友,往往得到的答案是:你喝的茶是好茶呀,好茶才有茶毫。
那么问题又来了,没有茶毫的茶就不是好茶吗?在搞清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来了解下茶毫是什么?
茶毫是什么?
茶毫主要生长在幼嫩芽叶的背面,此外,成熟叶的背面、幼枝、花芽等部位也有一些少量茶毫。随着嫩芽生长,茶毫则会随之逐渐稀疏,以至脱落。因此,一般而言,茶青的鲜嫩程度越高,茶毫就越多。
茶毫的作用
茶叶为什么长茶毫?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之“茶树”篇有言:“茶树为了适应温带环境,缩小叶片,会在最脆弱的顶芽上生出白毫,这些白毛具有一定的储温作用,可以保护顶芽免受冻害。”因此,同一茶树品种,高山海拔的茶青的茶毫相对较多。
干茶经过开水冲泡,茶毫落于茶汤之中,形成微浑浊而透亮的茶汤。茶毫中含有丰富的茶氨酸、茶多酚等营养物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茶汤的滋味,使得茶汤更加鲜爽。
例如我们谈及白茶,比如白毫银针、白牡丹,最有特色的香型“毫香”就是由茶毫带来的。它所散发出的专属于植物的清香,滋味韵致曼妙无比。
不同茶类,茶毫颜色不同
由于制作工艺的不同,六大茶类在制成干茶后,呈现的茶毫的颜色是不同的。
不发酵的绿茶中的茶多酚绝大部分未被氧化,因此幼嫩芽叶上的茸毛,如黄山毛峰、信阳毛尖的颜色通常为白色。
全发酵的红茶因为茶叶多酚类物质被氧化成黄红色的茶黄素或茶红素,如祁门红茶、金骏眉则是金毫;微发酵的白茶,如白毫银针、白牡丹等则是银毫。
而乌龙茶、普洱茶、黑茶在采摘制作时,通常要求采摘的茶青相对粗老,茶毫含量本身就很少。同时制茶的工艺中,通过揉捻、茶青,茶毫几乎会脱落、散失。
茶毫的多与少,跟两大因素直接相关
茶毫的多与少,最大因素在于茶树品种。有的茶树品种茸毛特别多,有的茶树品种几乎没有茸毛。除此之外,茶毫的多少,跟制茶工艺直接相关。
因为茶毫是茶叶幼嫩和优质原料的标志,也是评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很多名优茶都要求“显毫”,采摘时主要以茶芽、一芽一叶初展为主,并在制作过程中有提毫工序,从而充分发挥茶毫的特性。
但并不是所有的好茶都显茶毫,西湖龙井作为顶级绿茶的代表却无白毫。
龙井在加工过程中,有一道特有的工序叫“辉锅”。“辉锅”的目的除了是干燥茶叶,还有一个关键目的就是磨掉茶叶表面的茶毫,使得茶叶有极好的平复度,形成外形扁平光滑、挺秀尖削的品质特征。
因此,并不能单凭茶毫的多少来判断茶叶的品质。
一味好茶,是山场环境、茶青品质、制作工艺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总的来说,茶毫,对茶叶嫩度要求高的高等级红茶、名优绿茶、白茶来说是一个优质特征。
但是,茶毫的多少却不是评判所有茶叶等级的唯一指标。所以看见茶上有“毛”,别轻易对它下结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lm.com/bzdw/16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