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广东医南方日报广东医科大学加

发布时间:2021-8-11 12:41:05   点击数:
健康广东,甲子广医

走进广东医科大学湛江校区,在思源亭下驻足,在桃李园里徜徉,建校初期的3位校领导高彪、黄其江和项凡的雕像默默伫立着。多公里以外,广东医科大学东莞校区坐落在山水秀丽的松山湖,规划中的蓝图正成为现实。

一所医科大学,对一座城、一个地区意味着什么?

广东医科大学的前身是湛江医学院,本着“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办学理念,为广东尤其是粤西地区的基层医疗系统输送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经历更名、升格之后,广东医科大学情怀不变、作风不改。

60个春秋过去,有18万余高层次医学人才从广东医科大学的校门走向社会。他们选择扎根基层、坚守岗位,成长为各自领域的精英和骨干,俨然是一支守望广东人民健康的基层医疗“生力军”。

“医学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特殊意义。”广东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卢景辉说,广东医科大学不仅仅是一所高校,它更是广东基层百姓健康的看护者和守门人。跨过一甲子,谋求新飞跃,广东医科大学将加快高校内涵式发展步伐,为医疗卫生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面向基层和农村开展医疗服务

年,当时只有26岁的卢光启响应号召来到湛江,成为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以下简称“湛医”)的第一批教师。他说,湛医(现广东医科大学)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办学方针,为广东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湛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向学生灌输着为人民服务、扎根基层和农村的思想。”后曾任中山医学院校长的卢光启回忆道,当时湛医的学生一有时间就下农村,一方面是去学习,一方面是体会基层的生活和医疗状态。学生耳濡目染,毕业后自然而然就在基层扎下了根。

医学高校服务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医院的建设是关键。年,湛江医学院医院(现广东医科大学医院)开始建设,年正式开院,服务范围覆盖了整个粤西和粤、琼、桂三省交会地区。

27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去海南开会时路过湛江,柳建军到广东医科大学医院看望自己的老师。这竟促成了这位西北汉子举家南迁来到湛江。

“当时医院正在创建‘三甲’医院,看到医生们热火朝天的精神面貌,我被深深打动了。”柳建军说。现任广东医科大学医院大外科主任、泌尿外科主任的他老家在宁夏,但是他很快下定决心和夫人一起加入该院,一心扑到临床和教学工作中去。

“我的病人绝大多数来自农村,而且病种比较多。”柳建军说,他目前在门诊一天要接诊约80人,高峰期有上百人。面向这样特殊的病患群体,他倾尽所学,在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临床诊治领域为病人带去健康。

和柳建军一样,广东医科大学医院有多名医生和近名护士倾力服务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守护一方百姓健康。经过50多年的发展,该院已经成为粤西地区医院,享誉整个粤西地区。目前,该院开放床位张,年门急诊量超过万人次,年手术量近2.8万台。

医院骨干人才

大医精诚,医者仁心。

广东整形外科的先驱郝新光师出名门。年,应当时卫生部的委派,郝新光从北京举家南迁,支援建设当时的湛江医学院医院。

在郝新光的主持带动下,广东医科大学医院年开设整形外科,年成立整形外科研究所。今年91岁的郝新光见证了广东整形外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由他培养的大批学生,如今活跃在广东整形外科临床一线,不少学生成长为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精英和骨干。

“广东医科大学医院集医教研于一体,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全部保证完成。”柳建军说,他目前带着9名研究生,多名学生获得校级奖励。他的得意门生谢进东毕业之后加医院泌尿外科,目前已成长为一名青年骨干医师。

“医院中层干部,有近八成是从广东医科大学毕业的。”广东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卢景辉介绍,学校将继续下大功夫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为广东基层源源不断地输送高层次的医疗卫生人才。

一直以来,广东医科大学坚持服务社会,想地方之所急,做地方之所需,开展全方位的教育、科研和医疗对口帮扶,促进基层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截至目前,学校对口帮扶了12所地市卫生学校,升格肇庆卫生学校,设置惠州市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茂名市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医科大学还在科研支持上下功夫:帮医院,成功创建广东省新发传染病诊治重点实验室;帮医院,在年至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上,医院发展心脏手术,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联合粤西地区10医院,建立“医院联合体”。

与此同时,广东医科大学为湛江、茂名、阳江、恩平等市辖所乡镇卫生院的名业务骨干进行脱产培训。至今,共有名基层医务人员在广东医接受继续教育,提升了业务水平,守护当地群众的健康。

杰出校友曾获诺贝尔奖提名

近日,广东医科大学药理学级研究生罗志董在国际著名医药科学期刊CurrentMedicinalChemistry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综述性评论文章,总结归纳了纳米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最新应用和研究现状。这已经是罗志董在国际期刊发表的第5篇论文。

好学生的背后往往有位好老师,罗志董的导师、广东医科大学药学院副教授刘建强就是该校培养出来的优秀青年科研骨干。刘建强不仅个人在金属—有机骨架的生物医学应用领域发表过近50篇高水平论文,还指导本科生发表SCI论文,带领学生在国家级挑战杯上斩获三等奖,实现该校在挑战杯上零的突破。

成立“暖风中国”志愿服务队的广东医科大学青年教师张位全,从年开始就带领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他们的脚步遍及贵州、甘肃、云南、西藏等,通过捐献财物、短期支教等方式,延续着广东医科大学“面向基层”的办学理念。张位全说,学生在下乡支教、义诊的同时受到熏陶,等于埋下一颗善良的种子,对他们以后的人生路和职业路都有很大的帮助。

图为广东医科大学“暖风中国”志愿服务队连续8年到贵州、甘肃、云南、西藏等地开展支教、义诊。

刘建强和张位全的事迹,都是广东医科大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师生传承的生动体现。在该校60年的办学历程中,不少校友走出校门,凭借着高超的科研水平和扎实的专业技术,成为广东省、国家乃至国际知名的专家;也有坚守医药行业,成为获得商业成功的企业家。

级校友陈维政,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被称为艾滋病相关结核病动物模型创始人。

级校友康景轩受聘为哈佛大学教授,动物脂类基因技术开创者,曾获诺贝尔奖提名。

级校友林刚,康哲药业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他每年都为有志于创业的广东医科大学毕业生慷慨解囊,建立校友联络机制,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lm.com/bzlm/137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