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发展论坛
《人民日报》(年10月29日13版和1版)媒体融合发展论坛
《人民日报》(年10月29日13版)本版摄影:史家民版式设计:蔡华伟画好主流价值最大同心圆——图说人民日报媒体深度融合人民日报记者周小苑林小溪邝西曦这个国庆,人民日报推出的一款“爱国民族照”互动H5产品,迅速在朋友圈爆红,生成超过7.38亿张照片,网友互动次数超过1.8亿。 聚焦新业态,紧跟新趋势,瞄准新技术,人民日报的媒体融合发展多点发力,全面开花,精品力作不断,爆款产品井喷。 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这是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使命所系、职责所在。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坚定不移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努力当好正能量的传播者,画好主流价值的最大同心圆。 下面用数字和图片解读人民日报近年来媒体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打通版面页面连接党心民心 去年9月起,人民日报推出“新思想从实践中产生”系列报道,新媒体平台同步推送,其中《习近平叮嘱我们护好绿水青山》一文,在人民日报客户端浏览量超万。 今年8月起,人民日报推出“牢记嘱托奔跑追梦——收到总书记回信之后”系列报道,引发全网热转,形成刷屏效应。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人民日报推出《习近平的黄河足迹》《母亲河的明天,让总书记深深牵挂》《总书记,俺有话对您说》等一系列新媒体产品,与版面报道相映成辉。“中南海连着最基层,总书记和我们心连心。为人民日报的报道点赞!”不少网民激动地留言、跟帖。 新技术、新应用,新表达、新呈现,让走过71年的人民日报愈显青春。如今的人民日报,已从一张报纸,发展成为拥有报、刊、网、端、微、屏等10多种载体、综合覆盖用户超9亿的人民媒体矩阵。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欧洲,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提问时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人民日报“微镜头”栏目记录了这段精彩答问,人民日报客户端、微博、 报网打通,优势叠加。10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中国的“小巷总理”为什么管用》,这是人民网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70年70问”的一篇,语言生动活泼,读者好评如潮。好创意迭出好产品爆棚 杂货铺里的老物件,照相馆里的老照片,留声机里的老旋律,旧客厅里的老三件……去年10月起,人民日报推出“时光博物馆”快闪活动,线上总讨论量达65亿,线下参观人数超70万人次。所到之处,参观的队伍排成长龙。 快起来、新起来、活起来,人民日报频频推出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新媒体产品。“有意义的事情也可以做得这么有意思,真是没想到!”人民日报的新媒体产品常常给人带来惊喜。 截至目前,刚开通00多天的人民日报抖音号粉丝数已超过万,原创短视频《这个必须赞,太厉害!武警部队排头兵蒙眼踢正步!》更创下抖音上线以来单条最高点赞纪录:.5万。 今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微视频《中国2小时》,五天内全网播放量达1.5亿,并译成多语种对外传播。 今年国庆,原创系列微视频《中国2小时·地方篇》刷遍机场车站、电影院线等大小屏幕,仅在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播放量就超过6亿。人民日报新媒体与抖音、微博等第三方平台联合推出“我爱你中国”网络征集活动,吸引网友广泛参与,“我爱你中国”各类作品和网友上传内容总阅读量过百亿,短短五个字,深深爱国情。 目前,人民日报客户端累计下载量达2.56亿,在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中位居第一;人民日报微博总粉丝数达万,粉丝总量和活跃度高居中国媒体微博榜首;人民日报 今年9月26日至28日,人民日报头版连续刊登3篇“宣言”文章,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侠客岛” 白天出镜、晚上写稿,这已成为人民日报很多记者的工作常态;提笔能写、举机能拍、对镜能讲,“网红”记者、“跨界”编辑越来越多。 总编室年轻编辑创作歌曲《中国很赞》,配以自编自演的手指舞制成MV,上线11天,总阅读量超10亿;评论部评论员用快板点评两会新鲜事,亦庄亦谐令人拍手叫好;《环球时报》英文短视频脱口秀《胡侃》,今年1至10月共推出期节目,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总阅读量.5亿,观看量1.1亿。 媒体融合,关键在人。自年10月起,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正式启动“融媒体工作室”计划,3年间,人民日报已成立5个融媒体工作室,吸引近名编辑记者参与其中,推出融媒体作品近0件。“麻辣财经”“一本政经”“半亩方塘”“金台点兵”“碰碰词儿”等品牌声名鹊起。 媒体融合,内容是核心,技术是支撑。今年3月,人民日报新媒体通过“5G+VR全景”技术,为网友提供沉浸式互动体验;5月,人民日报虚拟主播“果果”上线,覆盖受众群体超过百万人;9月,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成立,以此为契机,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各环节。 10月28日,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研发的中国媒体融合云2.0版正式上线,这将有力推动各地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优质内容是不变的刚需盛玉雷新的传播方式在登场,新的传媒格局在重塑,新的传播矩阵在形成;只有全面了解全媒体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才能做大做强主流舆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和舆论生态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中,一段修复后的开国大典k彩色影像令人惊喜。不只是“图文音视”的艺术再现,在8K的屏幕上捕捉细节,在AR/VR的支撑下身临其境,在5G的传播中分秒必达,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的运用里百花齐放……新中国70华诞庆典的新闻产品,让人不禁感慨技术革新的力量,点赞融合发展的成果。 今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在人民日报社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这一要求,是对新媒体时代的科学指引,也是对媒体融合发展的系统谋划,对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观察今天的舆论生态,无论是读者受众还是记者编辑,几乎所有人都意识到,“全媒体时代是个大趋势,媒体融合发展是篇大文章”。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受众既享受触手可及的便利,也平添真假难辨的苦恼;从“舆论主场”到“舆论广场”,新的传播方式在登场,新的传媒格局在重塑,新的传播矩阵在形成。只有全面了解全媒体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才能做大做强主流舆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和舆论生态。 “风物长宜放眼量”。当互联网发展进入下半程,当媒体融合发展向纵深挺进,把握全媒体时代的趋势,把握其中的变与不变,可谓意义非凡。比如,媒体正在从新闻发布者、信息传播者向服务提供者、关系构建者转型;再比如,技术已经从新闻报道的保障要素变成了生产要素,等等。一方面,媒体融合发展既是技术革新,也是观念更新,更是体制机制创新,来不得“急就章”,每个环节都必须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另一方面,全媒体时代瞬息万变,技术创新日益活跃,但让主流媒体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传播制高点的目标不会动摇,在信息增量和技术变量之外保持价值常量的准绳没有改变,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的优质内容始终是时代刚需。 正因如此,如何用主流价值纾解“流量焦虑”与“算法焦虑”、用社会责任规范“内容创新”与“内容创业”、用优质平台凝聚“众人之智”与“众人之力”?如何保持技术敏感、树立技术思维、增强技术能力、补齐技术短板?这是媒体融合发展论坛讨论的议题,也是全媒体时代必须解答的课题。让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前进,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激辩中凝聚共识,让全媒体时代的轮廓更清晰、细节更饱满。直击融媒爆款1.今年国庆前夕,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56个民族服装任你选快秀出你的爱国style》H5换装小程序,刷屏朋友圈,合成照片总数超7.38亿张。2.人民日报客户端10月1日推出高清MV《燃出天际70周年阅兵MV重磅来袭!》,集纳国庆盛典精彩瞬间,在人民日报两微一端总播放量达82万。3.9月1日至9月30日,人民日报微博发起互动话题#30天表白祖国#,总阅读达3亿,其中子话题#一句话应援我们的阿中哥哥#阅读量最高,为5.1亿。.9月12日,人民网上线“70年70问”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专题,打破以往传统专题模式,兼顾视觉效果与内容展示,受到多方好评。5.今年8月以来,人民日报海外网陆续发布“可爱的中国”系列视频,受到海外华侨华人欢迎。6.今年五四青年节期间,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推出MV《我们的时代》,展现青年一代的昂扬面貌,该MV全网点击量超万。7.8月12日,人民日报 今年8月,人民日报创作的系列微视频“中国2小时·地方篇”以1小时为刻度、以一天2小时为逻辑主线,全景展现了奋进向上的中国形象;致敬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光大篷车”带着中国故事和时光记忆,开启全国巡展,在各地掀起“怀旧热潮”…… 融媒体时代,如何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让主流舆论受到更多人欢迎?10月28日,在媒体融合发展论坛内容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各抒己见,为“释放媒体融合新动能”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媒体必须能够发出权威主流声音。”共青团中央宣传部传播处处长吴德祖表示,媒体“三观”要正,需要有理性、有担当的媒体人,有效地传递价值。 增强思想性,体现权威性。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麻辣财经工作室负责人李丽辉介绍,国庆期间,工作室从财经视角解析“中国模式”,介绍中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 新媒体作品应该兼具公信力和传播效果。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军事采访室主编倪光辉说,近年来,《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等新媒体产品在全网刷屏传播,新媒体产品要符合互联网传播特点。 对此,北京市延庆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胡玖梅深表认同。去年,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的延庆区融媒体中心成立,成为国内首家“广电+报业”模式的“全媒体新闻平台”。 “政务新媒体也要树立用户思维,为用户创造价值、解决问题。”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副主任闫永介绍,政务公号“国资小新”聚焦粉丝刚性需求,开发能够解答国资国企相关问题的智能机器人。 小处落笔,用细节讲好中国故事。梨视频运营总监孙翔说:“我们建立了一个‘拍客’体系,深入城市乡村,捕捉日常小事,让用户由此感知中国的发展。” 融媒体时代,怎样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环球时报副总编辑蒋安全介绍,环球时报将文字与图片、视频、直播相结合,秉承维护国家利益、敢于发声的宗旨,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内容、技术和渠道,逐渐实现了互融互通。字节跳动媒体合作副总经理王恒介绍,今日头条将传播效果、粉丝“画像”等信息及时反馈给新闻内容生产者,促进内容质量和传播力的提升。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当今时代,全媒体不断发展,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各媒体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不断创新,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科学技术赋能引领媒体融合——技术分论坛侧记人民日报记者吴月辉 10月28日,媒体融合发展论坛技术分论坛在深圳举行。业界专家以强化移动互联网思维为出发点,围绕“媒体融合的实践与创新”主题,分享媒体融合的实践成果,探索媒体融合的未来之路。 融媒体中心建设要做到资源共享和协同互通,成为许多与会专家的共识。陕西广电网络集团融媒体事业部总工程师吕星烨介绍,陕西按照“一朵云、1+N终端、多厨房”建设思路,整合全省主流媒体资源、省级政务服务资源,打通TV等大屏端以及 年3月,甘肃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技术平台“新甘肃云”正式上线运行。3个月后,首批25个试点县成功入驻。甘肃日报社技术管理处处长魏永红说:“我们通过省级技术平台,打破原有省市县三级媒体的边界、层级限制,重大报道可以统一策、采、编、发,变以往单兵作战为联合协同作战。” 先进技术为各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长城新媒体集团党委委员、技术总监张保安说:“要充分发挥技术排头兵的作用,紧跟前沿技术,进行模式创新,通过技术赋能,引领融媒体发展。” 年,江苏省太仓日报在全国率先建成“媒体+政务”融合模式的乡村振兴大数据中心。太仓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太仓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张忠说:“太仓日报在新闻服务和内容数据服务的互动转换中实现了媒体的增值服务,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互联网带给媒体融合许多优势,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如何利用先进技术防控风险成为新的课题。 阿里云业务安全总监岑欣伟认为:“媒体融合是非常大的风口,内容安全是其生命底线,必须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在内容链路上产生的风险和问题。”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考海鹏说:“加强技术防范的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应进一步增强针对性、约束力。” 谈及我国媒体融合未来的发展,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传媒与运营商行业总经理舒文琦认为:“随着媒体产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主流媒体应该把媒体能量放得更大,更加深入地融入社会。”汇聚多方合力讲好公益故事——媒体公益沙龙侧记人民日报记者史晓韵 今年2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和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媒体公益基金,由此拉开了“媒体+公益”的序幕。半年多来,在上海哔哩哔哩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开展了《精忠报国》爱国主义宣传片制作和“国旗下的成长”“村暖花开·乡村扶贫扶志典型人物评选”等一系列公益活动,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正能量热潮。 10月28日,在媒体融合发展论坛媒体公益沙龙上,与会专家各抒己见,带来了一场以“媒体公益:如何从‘相加’到‘相融’,凝聚合力讲好故事”为主题的思想盛宴。专家们从“媒体+公益”的角度展开了深度交流,多维度地探讨了公益传播方面的尝试。 媒体公益基金作为一个创新、融合、开放的平台,已经在整合优质资源、深度融合创新、讲好公益故事等方面走出了新路子。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秘书长唐九红说,目前的任务是要进一步加强主动谋划,策划实施更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公益项目。 媒体与公益如何相融?唐九红说,全媒体时代,大家都是公益的讲述者,也是公益的参与者。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人民日报的合作,最大的成功在于探索出了“党媒+群团+企业”的融合协作新模式,打造出了一个“公益共同体”。今后他们将以媒体公益基金为依托,创新合作方式,为媒体融合、行业融合、跨界融合打造技术和对话基础,为主流媒体融合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融媒体的传播力越大,其社会公益唤醒力就越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冠军运动员基金成员、乒乓球世界冠军刘伟认为,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温暖人心的正能量始终是这个社会的不变需求。她表示,期待未来能和主流权威媒体有更多样、更丰富的合作,传递出更多正能量。 “公益+技术+媒体”的影响力,让善举可能会拥有超出预期的力量。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孙懿认为,把众多社会资源聚合在一起,这是媒体的力量。利用自身的社会影响和媒体渠道,推出接地气的公益项目,为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民生服务,是媒体和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整合资源弘扬正能量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秘书长唐九红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人民日报共同发起的媒体公益专项基金,是构建“党媒+群团+企业”协同工作机制的一次积极实践,也是发挥各自特色优势、整合优质资源的一项务实举措。我们期待更多朋友加入媒体公益基金,开展具有“实验性、示范性”的公益项目活动,汇聚起越来越强的正能量。提高效率构建传播矩阵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化媒体这个关系。理顺这些关系,要做到节约资源,不搞重复建设;建立一个丰富合理的传媒结构;强调差异化定位,满足不同需求;提高效率,构建一个传播矩阵。加强融媒体集群建设环球时报副总编辑蒋安全 环球时报自创刊至今,已形成中英文并举,报纸、网络、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结合的多元事业格局。我们加强融媒体集群建设,提升国内外影响力;打造适合网络传播的短视频产品,深耕社交媒体平台;设计个性化新媒体产品,打造对外传播新亮点。这些做法,既是报道方式的创新,也是扩大中国声音的成功尝试。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动力”太仓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张忠 年,太仓日报有效整合新闻数据、政务数据、智库数据等,在全国率先建成“媒体+政务”融合模式的乡村振兴大数据中心,促进了农业生产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变,农业经营向网络化、电商化转变,乡村治理向网格化、精细化转变,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动力”,释放更多“数字红利”。用体育精神传播正能量乒乓球世界冠军刘伟 公益是一种不求回报的付出。我们一定要挤时间,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尽可能多地参与公益。得益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冠军运动员基金的创办,多位奥运会冠军和世界冠军都参与到了公益事业中来,这些冠军不但拥有不服输、不怕输、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更聚集在一起,利用自己的资源传播正能量。遵循新闻传播的原则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副总经理李丽辉 人民日报社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融媒体工作室是一个重要平台,就像新闻“轻骑兵”,快速、灵活、精准。但融媒体工作室在报道时,也要遵循新闻传播的一般原则,坚持立场坚定、观点鲜明,还要直击新闻和社会舆论热点,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发力、及时发声。用新媒体讲好国企故事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副主任闫永 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自开通政务新媒体“国资小新”以来,坚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讲好国企故事:坚持人格化定位,以人为本为粉丝服务;坚持全媒化布局,率先入驻20多个新媒体平台;坚持智能化服务,拉近和公众的距离;坚持社群化运营,将不同新媒体平台分类运营。快准稳发出主流声音共青团中央宣传部传播处处长吴德祖 在自媒体繁荣发展的时代,如何有效发出权威主流的声音?首先要“三观正”。越是信息纷繁复杂,越是需要有理性、有担当的传媒人有效传递价值、激浊扬清。其次要快、准、稳。也就是反应迅速,表达准确,全面周到地依据事实发出正确的声音。还要“破圈层”。突破信息壁垒,贴近受众,用鲜活的语言进行表达。用媒体力量推动理性公益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孙懿 目前,腾讯公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益捐赠平台之一。我们真实感受到“公益+技术+媒体”所产生的强大力量。网络慈善需要理性发挥作用,在构建理性公益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媒体力量非常重要。媒体有很强的洞察力,能促进更多人对公益议题产生深层思考,也能构建公益与普通个体的相关性。合作构建海量内容生态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编辑王砚文 近年来,快手主动服务主流媒体的融合发展,与主流媒体在内容和技术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构建海量多元的内容生态。具体的合作形式包括:分享优质选题和报道素材、共同发起话题征集、联合策划内容产品、联合发起线下活动等,既丰富了快手的内容生态,也拓展了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益让技术更有温度华为云首席营销官张鹏 公益需要技术,技术也需要温度。连接、应用和技能,是华为科技至善的方向。我们有一个愿景,就是把数字世界带给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其实技术解决的不仅仅是商业问题,它更应该是普惠的,也就是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猜你想看
“媒体融合发展论坛”10月28日至29日在深圳举行深圳开启城中村“有机更新”探索,这7个村即将惊艳“蝶变”欢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来源
人民日报
编辑
李琎
小伙伴们注意!!
不想错过深圳
最新资讯的朋友们
请将我们设置星标哦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lm.com/bzlm/13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