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作者:陈安庆(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
最近一家媒体的一篇文章在媒体人社群中流传,这篇文章写道,大意是某报社在领导的带领之下,采编人员悬崖勒马,不再参与舆论监督报道。
不搞舆论监督报道,叫悬崖勒马?
有人笑言,这样的报纸还留着何用,取消得了,自吹自唱,自我阉割,自宫自废武功,可还行?还有人笑谈,这是一篇现代版的《太监自宫内心独白考》。
为什么这家媒体以自我阉割为荣耀,这是因为某些官员不喜欢舆论监督,不习惯舆论监督,将舆论监督妖魔化、污名化,很多媒体为了讨好官员,媚态百出,以自我阉割为荣,并以此大肆吹嘘,评功摆好,以邀宠来获得临幸。
舆论监督是正面报道,理解起来并不难,但要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好、运用好,却非易事。
舆论监督,往往涉及一些权力部门和干部。
1、好的舆论监督是一剂“良药”,但却“苦口”
现在一些官员,平时听惯了“溢美词”、“顺耳话”,要求他们在公众面前“晒晒”,做到“闻过则喜”,有难度。
一般来说,地方媒体的领导求仕途,想要在政治上做官、求进步。
另外,他们认为本地媒体必须服从于党委政府的领导,不能给地方添乱,在进行新闻报道时,挑好的方面宣传,多唱赞歌,出现了负面的报道,便认为是对社会舆论的错误引导,容易引发社会公众的不满,甚至认为是与地方党委、政府唱反调。
惟长官意志论,为长官的乌纱帽保驾护航。一旦你报道一个对地方不好的,就会被扣上大帽子。政治上不成熟,影响地方形象、不懂得引领舆论导向,拖地方经济发展的后腿,为地方发展、领导进步人为地设置障碍。成为众矢之的,好像做错了事的孩子。被架到火上烤,所有人都批你,不成熟,做得不对。
长此以往,地方媒体,没人敢涉及舆论监督报道,即便有,也常常会因为受到各种干预,稿子被改成变相表扬稿。能发出来的还算好的,地方媒体做舆论监督,经常受到监督对象的干扰。
地方媒体舆论监督范围小,一旦对方知道你这篇报道可能会涉及官员们的乌纱帽,监督报道胎死腹中的可能性很大。在报道采写过程中,一旦你的采写意图被监督对象发现,他们会马上展开公关施压。常常是你的采访工作还没结束,对方的各种公关、施压、威胁电话接踵而来。还没刊播,便胎死腹中。
有嚣张的公权力部门官员,甚至会直接跳出来威胁恐吓记者,导致报道难产。地方媒体级别低,小地方各种利益圈子盘根错节,被监督的对象,很容易知悉采访报道记者的信息。为掩盖劣迹劣行,这些被监督者便会对记者及其家属进行威胁恐吓,有的甚至动用黑社会。出于安全考虑,有些记者就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方法,不刊播报道。
2、让官员习惯于“见真章”、“听实话”、“尝良药”
官员不想自己的既得利益和手中的权力得到外部监督,应切实转变其思维认知,习惯于“见真章”、“听实话”、“尝良药”,学会在民主与法制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
不能一说舆论监督就认为是负面报道、反面报道,只要舆论监督真实,对人对社会能产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促进作用,就是正面报道。
官员为什么怕监督,从官方体制内的运行来说,官员怕舆论监督主要是怕被问责,很多时候媒体一监督就“一票否决”,一曝光就“摘掉官帽”,这样一来,中国的官员们当然害怕舆论监督,出了事情千方百计地捂、堵。
要让官员能正确对待舆论监督,需要改变这种过于简单的工作方法和形左实右的思维方式,不要过于强调归咎其责,而是重在是否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并以此作为对官员考量和问责的依据。
监督的意义在于改进和建设,批判是为了改得更好,为了纠错纠偏,为了发现工作中的漏洞阙失。
3、“刀圭”和“针砭”:搞舆论监督,是为了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是良性的
媒体不是纪检部门,不是执法机关,不能越俎代庖,但可以通过持续的公开报道,督促有关主管部门尽快处理事件。
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何在?
监督政府、开通民智。
舆论监督涉及媒体、政府与民众的关系,简言之,公权力和官员是舆论监督的对象,媒体言论代表国民的意见和态度,是舆论监督的手段。
一直以来,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乃报纸之天职。
报人报国,夫报者,就其大处而论之,代表舆论监督政府,就其小处而论之,输新知识,启发国民而为政界之教师,国民之先导也。
也有把媒体比喻为医治社会的良药,“有化生之功用”,中国社会致庞大之躯格。
媒体,是医治中国的“刀圭”和“针砭”,作用不可谓不大。在现实生活中,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媒体往往对一些不良行为、非道德以及非法的行为进行披露,这就势必使一些机构、单位或个人对采访活动进行非法干预、阻碍,新闻采访权的实现步履维艰,新闻媒体的发展受到重重阻碍。
4、很多官员视媒体舆论监督为洪水猛兽,如毒蝎,如芒刺,如眼中钉,肉中刺
但很多官员视媒体舆论监督为洪水猛兽,在舆论监督过程中,媒体与官员之间存在着对立和冲突,媒体者,代表舆论者也。官场每视报纸如毒蝎,如芒刺,如眼中钉,肉中刺,无非以报纸据事直书,罔知忌讳,贤则褒,否则贬。
但与此同时,媒体与政府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媒体之天职,所以为君耳目,作民喉舌者也。若夫民之冤苦,官之贪邪,知而不言,则有负天职。故一国之有报纸,犹人身之有耳目喉舌也。”
媒体者,监督政府,非仇敌政府者也。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这是共识也是常识,奈何真正有此开明胸襟的地方领导,压根没有几个!唱赞歌可以,说真话,做监督,难!
媒体既是政府行为的监督者,也是政府的协助者,政府之一言一动一章程一法令,虽有官样之文告,不能人人耳提而面命也,而于是有报纸者,以为之通上下之邮,是故报纸居于监督政府之地位,亦居于协赞政府之地位……
媒体之与政府,其关系密切如此。
5、舆论监督被异化成“监督舆论”,“防火防盗防记者”
理性建设性的良性舆论监督,不要压迫,亦不可冷淡处之,即便舆论有缺点,要为之矫正,而不可强压。
在有的地方,舆论监督被异化成“监督舆论”,所谓“防火防盗防记者”。
拒绝、压制、封堵、打击舆论监督的行为,是对公民知情权的损害。新闻媒体被赋予了捍卫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使命,但是在现实中,舆论监督,调查报道在穷尽掘进真相的过程中,道阻且长。
不少官方部门,将批评性报道或言论统统冠以“负面”两字,以“无可奉告”之词拒绝接受采访。
如果发现记者采访有揭丑“嫌疑”,便会派人盯梢,暗中干扰,有的甚至在媒体中培养“眼线”,在负面新闻曝光前获得消息,以便有时间动用各种关系和手段“灭火”。
对待批评性报道或言论,不是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认真查找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是为自己的问题百般辩护,对媒体的报道百般挑剔,甚至以侵犯名誉权、隐私权等理由要挟反攻,动用“公检法”等权力压制舆论。
关于民众对于舆论的态度,第一要磨砺道德而使之进步,第二要崇尚有智德之人,而不为和附,第三要讲感情,而决断于真理,第四要尊重而不可隐抑自己之意见,第五要容忍而不可抑制反对之人。
6、舆论监督是正面报道,应成官员共识,拒绝监督是讳疾忌医,自保遮盖真相是自私自利,更是政治不正确
恩格斯说:“报刊的首要职责是保护公民不受官员肆虐之害,向舆论揭露这种行为。”
舆论监督的目的,就是为了鞭挞丑恶,弘扬正气,它与正面报道是统一的。判断是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应以是否维护公共利益为标准。而舆论监督就是通过评价或抨击方式对社会的偏差行为进行矫正和制约,以期维护公共利益,因而,也属于正面报道。
舆论监督作为实现社会民主政治制度的一种方式,代表着公众的话语权,是维护公众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不属于正面报道属于什么?为什么有官员拒绝监督,本质上是既得利益本位主义的自保和自利,说到底是自私自利,为了自保乌纱帽和既得利益。
一旦媒体揭露批评了当地的社会不良现象或官僚行为等,都被冠以“负面报道”,严格监控打压。殊不知,本来是正面报道,如此遭到监控打压,反而造成了负面效应,败坏了自身的形象与声誉。
对于执政者来说,善于发现问题,并迅速改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否则,讳疾忌医,只会积重难返。
让记者说话,天塌不下来!敢于说真话的记者容易让人敬佩,受人尊敬。但是,前提是得有保障,让他们能好好说话!多说真话,敢于说真话!
完
推荐阅读:思客时间新华社深圳支社副社长周科:拍下春运母亲,是偶然也是必然巾帼女记
上游新闻时婷婷:让报道掷地有声,用事实去影响人巾帼女记
苑苏文:喜欢做记者,并且希望一直写下去致敬人物
秦胜利:法制调查记者的“暗访20年”致敬人物
中国新闻周刊周群峰:调查报道需“警惕个人情感泛滥”致敬人物
卢义杰:首战“起底”原铁道部高官记者须有侠士之风致敬人物
李微敖:抢救现场送别李文亮,病房前三鞠躬祭情致敬人物
李显峰:初心不改未走远致敬人物|邓全伦:调查“亿身价法官”案,令人触目惊心!致敬人物|新京报记者王瑞锋:试画苍生画不全致敬人物
红星新闻王春:调查记者流失,其实是个伪命题致敬人物|罗昌平:调查记者,要做不可替代的那一部分致敬人物|褚朝新:他们用调查证明了我的清白致敬人物|周远征:希望机构媒体,都能善待深度调查记者版权信息
来源:传媒江湖荟
主编:蒋伟
编辑:郭小超
《传媒江湖荟》是一群媒体人发起的自媒体
在这里
我们只谈酒,只谈文
而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lm.com/bzlm/13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