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记独家丨媒体融合创新社会治理的理论渊源

发布时间:2021-11-22 15:34:19   点击数:
导读

  依循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和沟通群众的功能逻辑,媒体深度融合将在舆论生态建设、智慧服务创新和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发挥独特作用。

我国的媒体融合在自上而下的战略驱动下正在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媒体融合究竟为何,又该如何创新社会治理成为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媒体融合创新社会治理的理论渊源以及转型期中国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入手,探讨媒体融合创新社会治理的逻辑进路,以期为社会治理视域下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媒体融合创新社会治理的理论渊源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媒体融合本质上是将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融入媒体发展,进而融入社会治理实践的过程。媒体融合对于社会治理的创新价值源于媒体与社会治理的内在关系。从参与治理的视角看,媒体扮演着“治理主体”和“治理工具”的双重角色,具有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和沟通群众的基本功能,这三大功能成为媒体融合创新社会治理的未来方向。

1.引导群众: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作为社会治理的工具,媒体是政府宣传政策主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平台。年,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指出,报刊有“去塞求通”的作用,是国家和国民的“耳目喉舌”。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报人将报纸视为“舆论之母”,认为报纸“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而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伊始,中国共产党更是高度重视媒体的宣传、舆论、联络和组织功能,革命斗争中将报纸作为集体的“宣传员”“鼓动员”和“组织者”,建设时期则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政策和联系群众,认为“党和人民的报纸有责任把社会的见解引向正确的道路”[1]。

2.服务群众:信息提供和多元利益主体代言。信息是社会治理的基本要素和重要依据。只有充分获取信息,社会治理中的多元行动者才能做出负责任的决定而非在无知状态下行动。媒体通过新闻生产和信息传播再现或建构社会现实,并将平等、公平、公正地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信息作为实践治理职能、促进社会平等的要义。此外,多元主体协商共治是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媒体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代表多元主体尤其是那些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进行有序表达,充当多元利益主体的代言者,“言其所欲言而又不善言者,言其所欲言而又不敢言者”[2],同时为多元利益主体提供直接参与和发声的机会。

3.沟通群众:社会整合与协调。社会治理中要实现异质主体间的协同治理,必须协调不同机构、社会力量之间的利益分歧,促进多元利益主体的相互理解和情感认同,为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寻求最大社会公约数。大众传媒是社会的整合器,具有协调社会关系和塑造共识的功能,实现社会整合与协调是媒体以主体性角色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实践。社会治理体系中,媒体通过传递社会规范、引领主流价值、组织社会互动来实现对社会各利益群体最大程度的整合,最终建立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合作信任机制。

转型期中国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

1.话语权危机:媒体传统的传播实践无法满足国家治理现代化需求。作为舆论场的核心平台,主流媒体是政府发挥治理主导作用,与多元利益主体沟通主张、协调关系、达成共识的重要工具。然而,随着公众信息接收的移动化与观点交流的圈层化,媒体传统的传播实践已经无法满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求。原本独享话语权的主流媒体遭到民间意见领袖和商业媒体平台的分权,进而在关于新兴技术应用能力的竞争中被逐渐边缘化。主流媒体急需通过媒体深度融合重建话语权,重塑新闻舆论机制,再造社会治理平台。

2.无序性风险:协商共治缺乏具有治理效能的公共领域。社会治理强调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当前,技术赋权带来传播资源的全民化和传播权利的社会化,使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成本大大降低,各类商业媒体平台成为公众表达诉求和对话交流的主要场所。然而,形成于商业平台的民间话语易受市场逻辑的侵蚀,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广场”虚假新闻和反转新闻泛滥,公众基于自身利益进行的诉求表达多呈现无序性和非理性特征,协商共治缺乏具有治理效能的公共领域。

3.共同体困境:基层治理主体缺位与共同体意识缺失。治理主体缺位和共同体意识缺失正在成为当下基层治理的难题。随着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传统单位聚居的居住方式被商品房小区的聚居方式所取代,基于市场购买行为聚集起来的社区居民天然缺乏社区归属感,加之公共生活中“搭便车”的心理,难以产生自治的集体行动,社区治理容易陷入政府“独角戏”的“共同体困境”。另外,中国乡村社会“空心化”现象非常突出,忙于生计的农民同样缺乏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和兴趣,社会原子化趋势明显。

媒体融合创新社会治理的逻辑进路

转型期社会治理遭遇的现实困境正在成为媒体深度融合的主要动因,而媒体深度融合又将成为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手段。中国语境下的媒体融合是主流媒体为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而进行的多线程融合实践,是以技术融合为基础,微观上实现组织融合、中观上完成产业融合、宏观上参与社会融合的逐层深入的过程。其中,微观层面的组织融合聚焦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旨在实现单个“媒体节点”的分蘖与进化。中观层面的产业融合致力于行业内部主流媒体多维生态圈的构建,横向完成同层级主流媒体基于信息、资本、技术、渠道等资源共享的生态联盟,纵向搭建“中央—省市—县域”上下相融的多层级传播网络,实现行业内众多“媒体节点”的合纵连横。宏观层面的社会融合则是主流媒体多维生态圈通过与公共服务供给、智慧城市建设相关行业在信息、数据和服务上的共融互通,成为公共性的数字基础平台,深度参与社会治理。依循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和沟通群众的功能逻辑,媒体深度融合将沿着以下三条进路推进我国社会治理创新。

1.舆论生态建设:多维网络构建、多模态话语表达和舆情风险科学防范。构建主流舆论格局、营造健康舆论生态是媒体深度融合的目标之一,也成为其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进路。一方面,深度融合后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可以依托自主可控、上下相融的传播平台进行舆论引导,还可以“借船出海”将主流声音传至微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lm.com/bzlm/141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