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上次的“经典作品启发拍摄灵感”继续发表十年前“新闻摄影名作对报纸版式设计的影响”一文之三。文章略有修改,图片增加许多。
新闻摄影名作对报纸版式设计的影响——由“9.11”十周年海外报纸头版说起(三)郭建良报纸的编辑习惯是不会轻易改变的。美国《华尔街日报》头版不用照片的习惯就顽固地坚持了一百多年,直到默多克接手之后大刀阔斧改版;法国《世界报》头版使用漫画、速写等绘画形式来报道重大新闻的习惯也一直延续下来,直到遇到纪念“9.11”十周年这一契机,才在头版头条大版面地使用一幅在荷赛上获得一等奖的照片。这幅改变了法国《世界报》头版编辑习惯的照片,就是获得第45届荷赛新闻人物类单幅一等奖的《沾满灰尘的幸存者》,出自一位摄影爱好者之手,她的名字叫古尔娜拉·萨莫伊洛娃(GulnaraSamoilova)。她却以美联社记者的身份参加了“荷赛”比赛,大概是因为美联社首先编发了这幅照片的缘故吧,亦或是她此后真的成了美联社记者?就像黄功吾拍摄的《火从天降》(战火中的女孩)获得荷赛年度大奖和普利策摄影奖之后,摇身一变就由洗照片的打工仔成为美联社记者一样?沾满灰尘的幸存者第45届荷赛新闻人物类单幅一等奖古尔娜拉·萨莫伊洛娃摄影十年之后,作者在自述中说:“那时候,我还不是一名专业摄影师,我使用的是自己的私人普通相机拍摄。在第二架客机撞击时,由于我住得离世贸大厦很近,我在电视上看到撞击实况,也听到了撞楼声音。5分钟后我就赶到现场,很多消防员和警察也是刚刚赶到……”“9.11”那年,专业新闻摄影记者也才刚刚用上专业数码相机,比如Getty图片社为记者们就配备了NikonD1s。而古尔娜拉·萨莫伊洛娃依然在使用胶片相机。他说:“我冰箱有整包的黑白胶卷。”这幅用黑白胶卷拍摄的作品,充分展示了胶片的表现力,每个形象都如同雕塑一般富有立体感和表现力。年9月12日,“9.11”恐袭发生的第二天,在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出版的《信使日报》(TheCourierJournal)头版头条通栏使用了这幅照片。但是,遗憾的是,编辑将照片剪裁成了一个窄条儿,尽管给了通栏,所占版面还是不大,成为头版“辅图”,主图是世贸大楼被撞机的惨烈景象。(《信使日报》虽然是地方小报,却很有水平。年,该报凭借《贝文赦免被定罪杀手,此人兄弟为他主持了竞选筹款活动》等系列报道(Bevinpardonsincludeconvictedkillerwhosebrotherhostedcampaignfundraiserforhim)荣获当年第届普利策奖突发新闻报道奖。)年9月12日美国《信使日报》头版。十年之后的年9月11日,美国《亨茨维尔时报》(TheHuntsvilleTimes)头版以半1/3个版的篇幅使用了《沾满灰尘的幸存者》。与此同时,也以同样的版面使用了一幅当下在同一位置、同一角度、同一方向、同一景别拍摄的照片,展现十年间的变化。年9月11日《亨茨维尔时报》头版“9.11”十周年,法国报纸比美国报纸还早地高调开始了纪念报道。自9月9日起,法国多家大报就都在头版重要位置对“9.11”十周年进行重点报道和深度评述。9月10日,法国《世界报》头版头条使用了《沾满灰尘的幸存者》。编辑在全身沾满灰尘的幸存者四散逃命、弥漫着一派世纪末气氛的大照片背景上,推出通栏大幅标题:“美国真的重新站起来了吗?”年9月10日法国《世界报》头版上半部分而在“9.11”当年,年9月12日,几乎所有的报纸头版都用照片来报道这一恐怖袭击的时候,法国《世界报》依然选择使用漫画而不用照片。无论遇到多么重大的新闻事件,该报都坚持“宁用速写或者漫画,也不用新闻照片”的习惯。印度洋海啸,有那么多震撼人心的照片,《世界报》头版却用了一张“巨浪吞噬地球”的漫画。在“读图时代”的今天,这一习惯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但是,在纪念“9.11”十周年的时候,《世界报》变了,头版头条不但使用了照片,而且给出四分之三整版宽的大幅版面,实属一次历史性的突破。而历史性的突破往往需要历史性的契机,法国《世界报》错过了“9.11”,却抓住了纪念“9.11”十周年。现如今法国《世界报》依然保留了在头版使用漫画的习惯,但是,漫画的地位已经有主图变为辅图,且固定放在版面的左下角。漫画的内容也由新闻报道变为新闻评论。新闻摄影名作的生命力之所以旺盛,是因为它们不但凝固了历史瞬间,而且揭示了新闻的核心价值;新闻摄影名作的影响力之所以天长地久,是因为那永恒的瞬间展现出来的精神会不断地显现出它的现实价值。延伸阅读年9月11日,“9.11”20周年的时候,丹麦《日德兰邮报》头版头条,通栏使用了古尔娜拉·萨莫伊洛娃《沾满灰尘的幸存者》。年9月11日丹麦《日德兰邮报》头版城阳骑手郭建良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lm.com/bzlm/14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