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报协同创新为京津冀发展添动力

发布时间:2021-2-23 19:54:47   点击数: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推进的关键一年。从新科技园密集挂牌到人才“通道”高效打通,从转化机制实现互联互通到新产业开始跨区域布局,京津冀不断加大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力度,科技创新正不断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打破创新要素流动壁垒

  要素资源自由流动是协同发展的关键支撑。京津冀作为全国重要的创新要素聚集地,科技创新资源丰富,有条件通过区域协同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在廊坊调研时指出,推进京津冀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应打破地区间的行政壁垒和政策鸿沟,缩小地区间市场环境差距,实现京津冀创新战略规划和创新政策的协同,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和信息等创新要素在京津冀三地顺畅流动。

  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人才的一体化发展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自年10月,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廊坊共同签订《通武廊人才合作框架协议》以来,三地经过一年的积极探索和开展人才合作交流,一批合作项目相继落地开花,通武廊品牌效应逐渐形成,处于桥头堡位置的通州、武清、廊坊,正在积极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添砖加瓦。

  为实现京津冀三地创新创业资源的集约化发展,今年7月9日,由京津冀57家双创机构和企业加盟的京津冀众创联盟在天津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正式揭牌成立,助力打破区域资源壁垒,充分整合三地众创空间、孵化器等资源,为创新创业者打造良好的创业生态圈。

  数据显示,年北京向天津、河北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5亿元,年前11个月,北京输出到津冀技术合同达到项,成交额.3亿元,同比增长了71.8%。

  随着国家京津冀一体化相关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开展,技术要素在京津冀之间的流动日趋加快,不断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促进科技研发成果转化

  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武义青表示,北京和天津集中了大量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但发展受资源环境制约,两地需要将自己的研发成果产业化才能产生经济绩效,而环绕京津两地的河北正面临科技资源不足、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和基地。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京津科研成果选在河北就近转化,“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创新链条正加速形成。

  今年9月,作为全国首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启动建设,主要包括石家庄国家高新区、白洋淀科技城、亦庄?永清高新区、霸州开发区等10个园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大健康新医疗、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科技服务等新兴产业。

  借助三地科技园区协作机制,北京主动向津冀地区延伸“双创”生态系统,连接创新链和产业链,孕育多点开花的“双创”热情。中关村正加速推动更多主体、更多形式的新型孵化资源落地津冀,如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汇聚了北大创业训练营、创客总部、亚杰商会等中关村创业服务业主体,围绕大数据等领域协同创新。

  天津也将创新驱动作为协同发展的战略选择,与京冀签署协同创新合作框架协议,推动成立一批协同创新联盟和平台,近两年来累计吸纳北京技术合同交易额亿元以上,向河北输出技术合同近千项。

  目前,北京与河北共建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河北分中心,推动科技成果在河北转化应用和示范推广,带动项目总投资1.2亿元;共建京津滨海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将北京的新技术、新产品在天津基地集中展示发布,推动京津资源共享,促进北京创新成果在天津转化应用。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还要有效整合京津冀三地的科技资源,构建地区间研究开发、成果转化、试验示范和产业化发展一体化的完整创新链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曾作出如是表示。

  近两年多来,京津冀协同创新已经逐步走向深化,有不少企业、创新主体纷纷表示,京津冀区域的产业联动已经让他们在创业、经营过程中得到实际利好。

  今年“双十一”,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完成了7亿元的营销额,交易峰值达到了每秒17.5万笔。刚刚投入使用的阿里巴巴张北数据中心顺利通过了“双十一”大成交量的考验。

  在京津冀区域版图上,一条“大数据产业走廊”跃然纸上。经粗略计算,仅张北、廊坊、承德等地承接的大数据产业投资规模将近0亿元,带来了阿里巴巴、优步等互联网企业的服务器、存储、数据处理、研发等产业链。

  在京津冀三地促进下,区域吸引了不少超前的高精尖产业协同布局。业内人士认为,是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系列政策支持了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产业落地;这些新产业的落地,也说明京津冀产业对区域产业发展升级、联动的自发渴求,是内生的前瞻思维。

  “因为产业基础的原因,目前一些高精尖技术在区域内还不能实现快速承接。”一位科研人士告诉记者,以一项生物医药的高精尖成果落地转化为例,的确可以带动整个产业链创新,但这也要求转化地有相应的科研实力、人才储备和良好的生物检测、基础实验室、配套制剂产业等配套能力。

  有专家认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三地合作绝非简单的产业对接,而是要打造基于创新资源、产业优势和实际需求的创新共同体,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协同创新的内生动力。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付朝欢)

责编/制作刘政审读付朝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lm.com/bzmt/127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