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最开始介绍烟小种的时候,很多茶友不习惯,觉得很这个味道很怪。
市面上极少见到的烟小种,工艺极为繁复的烟小种,怎么就怪了?
李麻花一脸伤心。
村姑陈去细问客人,为何觉得怪。
客人说,这茶,香气不错,汤水也不错,但是有一股烟味,这个我就不喜欢了。
咦,为什么不喜欢这股烟味呢?
客人表示,原来喝到的红茶,都是甜甜的,润润的,少有喝到烟味的。一下子有这种烟味,感觉会呛嗓子,不舒服。
原来,是不适应红茶里有烟味,或者,没喝到过有烟味的红茶,所以,感觉奇怪。
因为没接触过,所以感觉到怪。
这很正常。
最开始的时候,大家也以为地球是方的。后来,无数人用血的代价证明了地球是个圆形之后,大家才渐渐接受,地球是个圆。
故而,当很多人渐渐远离纯正的烟小种工艺,慢慢接触到不用烟熏的工夫红茶时,便理所当然,认为烟小种,是古怪的味道。
我们总是相信和接受日常所见的,却把从来没见过的,认为是离经判道。
《2》
红茶里有烟味,正常么?
当然。
现在市面上常见的红茶,分为三种。
红碎茶,小种红茶,工夫红茶。
小种红茶,是最传统,最经典,最古老的红茶工艺。
它享有原产地保护:只有桐木关特定区域采摘的茶青,用正山小种的传统工艺加工而成的红茶,才能称作“正山小种红茶”。
就像只有会写文章又会喝茶又姓陈的村姑,才是“村姑陈”一样。
别的地方生产的茶青,就算用正山小种的工艺加工而成,也不能叫做正山小种——顶多称为小种红茶,却不能算作“正山”出品。
从武夷山出发,七拐八弯,才能开进桐木关的深山里去。我们第一次去的时候,导航错了,李麻花差一点就开到了江西——有一个同样名叫“桐木”的关隘,它是福建和江西的交界。
古代人,通过这个关,就能进入江西境内。
现如今天心村茶农的先民,便是自这里,来到的武夷山。
桐木关那个地方,山高,雾厚,生态好。是猴子的乐园。
那里的猴子丝毫不怕生,会直接爬进游客的车里,翻东西吃。走到那里,方才真切地体会到,人与自然,是可以和谐地统一着。
那里有许多的古茶树,由于天长日久的自然繁殖,性状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到现在,已经辨不清品种了——就算是当地人,也不怎么认得清它们曾经的模样。
于是,这些古老的茶树们,便被安上了一个统一的名称——菜茶。
正山小种,便是用这些菜茶,生产制作出来的。
正山小种红茶在加工时,有别于改良派的工夫红茶工艺,它保留了传统的“烟熏”法。在茶青采摘下来,到加工制作成精品茶之前,要经历三次烟熏——用本地产的马尾松,熏制这些小种们。
时至今日,桐木关那间小种红茶的大厂里,还保留着一栋年代久远的、用于熏制茶叶的“青楼”。
这便是正山小种有烟味的原因:加工过程中,三次用马尾松熏制茶叶,这些松烟香,被茶叶的毛孔所吸收,并储存起来。等到冲泡时,它便会慢慢释放到茶汤里,生成一股独有的,别的红茶没有的,松香味。
嗯,列位看官切记,它不是烟味,是松香味。
是桐木关上,清新的空气,清冽的泉水,所孕育出来的,大自然的气息。
《3》
没有烟味的红茶,是红茶么?
当然是。
前文提过了,红茶有三大类,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
这当中,除了小种红茶的工艺里,有三道烟熏之外,余下两种红茶,工艺当中是没有烟熏的。
工夫红茶,是目前大家最经常遇到的红茶种类,像我们福建的坦洋工夫、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都是工夫红茶的代表。
工夫红茶的工艺,比正山小种正简单,萎凋之后,揉捻,发酵,再烘干便成了。
它们在加工时,没有使用马尾松熏制。也没有使用别的任何东西熏制。故而,它们不带有烟味。
另外一种红茶,红碎茶,它的工艺,比工夫红茶更简单。
萎凋,揉切,发酵,烘干,便完事儿了。
这些工序里,皆没有出现烟熏这一道工序,故而,红碎茶,也是没有烟味的。
《4》
还有哪些茶,喝起来会令人误以为有烟味呢?
武夷岩茶。
曾经有一位茶友,喝了很久的白茶,也想尝试着喝武夷岩茶。
于是买了一盒中火的茶回去喝——列位看官请注意,仅是中火,还没达到足火或者高火的程度。
然后,没几天,茶友来回馈喝后的心得,就一句话:烟味好重。
看着她喝不习惯的样子,我心里很不忍。
其实,初尝武夷岩茶的茶友,应该从轻火,或者中轻火开始喝。一步登天就到了中火,这是跨越式发展,必定会令人难受的。
武夷岩茶里,确实有烟味。
但在熟悉和喜欢武夷岩茶的茶友鼻子里,这股烟味,是一股成熟的、温暖的焦糖香——就像是焦糖布丁面上,那一层被火烤成金黄的糖霜的香气一样。
而在不熟悉武夷岩茶的茶友嗓子里,这股烟味,有可能就是一把火,烧光了新茶友们对武夷岩茶的那点子希望——也许,可能,从此之后,新茶友再也不愿意尝试武夷岩茶了。
武夷岩茶里,为什么会有这股烟味(焦糖香)呢?
跟正山小种一样,也是因为工艺。
《5》
武夷岩茶的工艺里,有一道“焙火”。
它是武夷岩茶最后一道工艺,它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稳定发酵的成果——当夷岩茶经历了采摘,摊晾,摇青,发酵,杀青,揉捻,干燥之后,进行焙火,可以把发酵完成之后形成的香气和滋味特征,用高温固定下来,让茶叶当中的酶,钝化,不再有活性,不再能促使茶多酚等物质转换。
通俗一点说,焙火,就是给武夷岩茶定妆。
定妆定好了,就算去晒太阳,去游泳,也不容易脱妆和糊妆。
焙火,是很繁琐的工序。
有时候,焙一次,还不行。等茶叶返青了还没卖掉,便得再焙一次。两次三次下来,极有可能,就从中轻火焙成了中高火。
有时候,天气不好,茶不能及时焙火。存起来的茶叶,便有可能生出其它的味道来。
有时候,湿度太大,火焙不进去,只能继续等,等天气干燥了,再焙。
这些意外,都会影响到发酵之后的茶叶风味,从而影响武夷岩茶的品质。
另外,焙火,对技术的要求,也很高。
一般人是不敢给岩茶焙火的。
一怕技术不到家,把好好的茶给焙焦了;二怕火候不到位,茶没焙出风味来;三怕手太重,把茶翻碎了。
那间焙火间,温度也奇高,六月天,那么热,而岩茶却正好进行到了需要焙火的阶段,那么,再热,焙茶师也要呆在里面,呆上N多个小时......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那些焦糖香的背后,是如此的艰辛付出。
我们喝到的每一泡武夷岩茶,都来之不易。它需要很多人,很多工序,很长的时间,才会制作完成,呈现在我们的茶桌上。
这是我们与茶的缘分,也是我们与武夷山,这片丹山碧水之间,更深的渊源。
《6》
武夷山地区的茶,都是有“烟味”的。
写到这里,烟味两个字,要打上引号了。
因为,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烟味,它于正山小种,是松香。于武夷岩茶,是焦糖香。于不熟悉武夷山地区茶叶的茶友来说,才被误以为,是烟味。
武夷山地区的茶,小种和岩茶,为何皆要焙火?
是因为这里特殊的地形地貌,特殊的气候特征,经千年而发展出来的工艺上的必然。
是这里特殊的雨雾天气,特殊的空气含水量,造就的独特工序。
我们的先人们,发明了焙火和熏烟,让木柴燃烧的高温,钝化茶叶中的酶,令其活性降低,不再氧化,以稳定茶叶的品质,延长保质期。
看完今天的文章,请列位看官,细细地品一品,这些松香和焦糖香吧。
它们是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年代,没有电子干燥设备的年代,劳动人民发明出来的,最高级的存茶技术。
它们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
历千年,而存续。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lm.com/bzmt/15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