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精细化控制水平稳步提高来看今年贵州

发布时间:2025/1/25 17:33:54   点击数:

6月1日,年贵州省春季斗茶赛颁奖仪式上,贵州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博士、研究员潘科代表专家组,对本次春季斗茶赛省级决赛的只茶样品质整体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作总结报告。

潘科介绍,本届斗茶赛茶样分为规上绿茶组、规上红茶组、规下绿茶组、规下红茶组、特异品种绿茶、古树茶六大类别。

茶样整体品质情况

规上组的平均分值高于规下组,整体品质更优。规上组绿茶、红茶品质差异相对较小,规下组绿茶、红茶品质差异相对较大。说明规上企业标准化控制水平较好,产品品质更接近,规下企业能加工出优质的,具有特色的茶叶产品,但品质控制水平参差不齐。

绿茶加工更加注重工艺参数的精细化控制。本次斗茶赛中绿茶“嫩栗香”品质特色凸显,部分茶样花香明显,汤色嫩绿明亮,非常优异。说明企业在绿茶杀青、做形、提香等工艺环节更加注重工艺参数的精细化控制,掌握了炒制温度及其作用时间与香气品质形成的关键技术。

红茶加工水平提升较快。高火香和过度发酵的红茶明显减少,红茶香气有很大的提升,花香、甜香明显。说明企业更加重视茶叶加工过程的物质变化,对发酵、提香关键工艺参数的控制及适度判断标准有了新的认识。

古树茶品质优异,开发前景好,和贵州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有关系。

特异性品种绿茶,审评结果表明,滋味多呈鲜爽品质特性,充分体现了高氨基酸的特点。

茶叶加工中的亮点趋势

企业更加重视对优质原料的加工利用。本次斗茶赛,茶样多采用一芽二叶、甚至一芽三叶的茶青采摘标准,茶样整体品质优异,特别是绿茶,体现了“翡翠绿、嫩栗香、浓爽味”的品质特征。中茶所金寿珍研究员表示,目前企业更加注重高性价比产品的开发,过度追求幼嫩原料的加工模式正在改变,说明并不是越幼嫩的原料才能加工出品质优质的产品,这一生产实践值得在全国推广。

企业加工精细化控制水平稳步提高,更加重视茶青物质基础与加工关键技术的协调控制。本次斗茶赛,红茶样品充分体现了贵州红茶“鲜、香、甜、爽”的地域品质特性。贵州茶青原料具有高氨基酸、低茶多酚的物质特性,更适合采用适度轻发酵的加工技术。以往斗茶赛,红茶普遍发酵偏重,导致酸、闷;过度高温干燥掩盖发酵出现的问题,导致香气焦糖、高火,花香消失,滋味苦涩、淡薄,甜醇、回甘不足。

企业更加重视以市场需求导向,开发相应产品。比如,规上绿茶组,包含了卷曲形、颗粒形、扁形、直条形等类型,卷曲形也不再一味追求条索的紧细度,产品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又如,对古树茶的开发利用,本次斗茶赛,古树茶共22只茶样,其中绿茶4只,红茶18只。古树茶原料具有嫩度、大小不一的特点,加工难度大,更适合开发以内在品质定产品等级的红茶产品。

针对本届斗茶赛茶样品质,专家组给出了相关建议:

绿茶部分茶样有水闷味,花香兼有青气。可能是受到天气影响,摊青过程水分散失不均匀,导致杀青不足的现象仍然存在。针对这一现象,专家组建议在加工过程中利用空间结构增加摊放面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茶叶中的花香不等于青气,但花香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与青气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非常接近,因此在加工过程中保留花香、去除青气的技术难度较大,企业需进一步提升加工工艺参数的精细化控制。

红茶样品中出现了几只拼配茶,但拼配技术有待提高,表现在上、中、下段茶比例失调,呈现出断档的情况。绝大部红茶以毛茶为主,虽最大程度反映了企业红茶加工技术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以毛茶销售是难以建立起品牌效应的。建议企业进一步加强精制生产,强化拼配技术,努力向初制奠定品质,精制提升品质,拼配稳定品质的高质量产业发展路径进发。

特异品种绿茶加工未体现出贵州地域品质特性。主要表现为过度追求炒香,色泽鲜活度较弱,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建议尽快制定贵州白化茶、黄化茶省级地方加工和产品标准,突出白化(黄化)度更高、氨基酸含量更高的地域品质特性;加强贵州本地白化、黄化品种选育;建立全国白化、黄化特异性品种绿茶全国集数市场,充分发挥贵州规模大、品质优、上市早的三大优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忠秀孟祥可

编辑刘娟

二审杨韬

三审闵捷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lm.com/bzmt/167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