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至年初,经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沉重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濒临崩溃,成都的白色恐怖氛围稍有缓和,《时论周报》的主创们抓住时机,创办了另一份民主报刊《每周时报》。
《每周时报》创作者阵容壮大了许多,除张定华、罗大成、王潮清、牛泽渝、毛英才等《时论周报》主要成员外,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的范敬一、吴继焜,华西协合大学社会系的黄蜀君,以及在上海从事新闻工作的黄实等人都积极参与进来。
筹备《每周时报》过程中,众人吸取《时论周报》夭折的教训,对办报事宜进行了慎重周密的布置。为顺利办理登记手续,成员们决定由黄蜀君、杨蓓两位女同学作为申请人,并邀请民主人士黄子谷担任报刊发行人。黄蜀君的父亲黄隐,是国民党第九十五军军长,黄子谷则是黄隐的胞弟,两人在成都颇有声望,令反动派不敢轻举妄动。
登记时,大家还填写牛泽渝的伯父牛范九家作为报社地址,以迷惑反动派,掩人耳目。尽管如此,反动派当局对《每周时报》一直持怀疑态度,始终未颁发许可证,直到停刊时,刊头上还一直印着“本刊正呈请登记中”。
同《时论周报》一样,《每周时报》没有固定的编辑部,成员们偶尔在黄蜀君家或牛泽渝家聚会,其余时间均各自编写所负责的版面,最后交由张定华汇总。由于成员增多,分工也更加细致,黄实、牛泽渝任社长,张定华任总编辑,黄蜀君任采访主任,张廷耀、罗大成任总经理,毛英才和黄蜀君则负责发行、通讯。
《每周时报》的经费除来自成员们为数不多的积蓄和社会少量捐款外,主要由黄蜀君、牛泽渝负责筹集,尤其从第三期起,黄蜀君依靠家庭的力量提供五石大米的印刷费,使报纸坚持发行了九期。
自年2月创刊,迄4月下旬停办,《每周时报》通过各种形式,报道解放战争进展情况及国内政治形势,传播革命思想。《每周时报》共出版九期,每期为八版,分别为国内要闻、地方新闻、国际新闻、文艺副刊《窄门》、杂文《矛盾》、新妇女、新音乐、书刊评介。
创刊号令人印象深刻,头版头条《沉闷的政局》报道了当时国内政治局面;文章《从解放日报看北平》讲述了北京解放后的情况,为读者带来黎明的曙光。地方新闻版上,黄蜀君发表了揭露成都天主教育婴堂黑暗面的通讯。文艺副刊上刊载了林如稷的《伏禄贝尔的急燥》、蓝羽的《春天散章》。新妇女版设立了“国际三八妇女节”专刊,刊载《启示》《康克清——朱德的夫人》等诗文,牛泽渝还以海澜之名,发表讨论妇女解放与社会解放关系的文章。书刊评介版中,黄蜀君评述了骆宾基的《肖红小传》,牛泽渝介绍了胡绳的历史著作《二千年间》,以及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詹姆斯·艾伦的《战后世界经济与政治》。
此后,《每周时报》一直保持与成都进步知识界、中共川康特委的联系,得到党内外人士的热情支持。《工商导报》记者刘沉弓坚持为《每周时报》提供时事新闻稿件和素材,同济大学教授杨烈、《世界经济年鉴》编辑朱懋康、《金融日报》记者杨苇堤等,或为报纸撰稿,或寄来解放区的剪报。此外,林如稷、陈翔鹤等浅草社和沉钟社作家也曾为时报撰稿。
《每周时报》内容丰富,发行范围广,引发了较大社会影响,很快获得成都各大中学校学生的支持,并由此建立了学校间的通讯网。不少工人也写信来稿,揭露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为及时向社会大众报道解放战争进展及国内政治形势,成员们还转载新华社广播的内容,选用外国通讯社一些真实性较高的电讯,尽力搜集香港进步报刊、外文报刊,并从反动派政府虚张声势的吹嘘和谣言中揭露时政事件的真相。
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次日,毛泽东与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拉开了渡江战役序幕。此后,成都政治气候为之一变,白色恐怖加剧,时报成员与中共地下党成员商量后,决定于4月底停刊。
《每周时报》创办时间不长,却倾注了成员们的满腔热血,他们不计安危、不为名利,为民主解放事业坚定不移地奋斗。当成都笼罩在腐朽、堕落、黑暗的氛围中时,《每周时报》像黎明前的号角传送着解放战争胜利的捷报,犹如一束光焰夺目的火炬,为人们照亮奋勇前进的道路。
往期回顾
黎明前的号角(一)——成都民主报刊《时论周报》来源:《华西坝风云录·黎明前的号角——成都时论周报和每周时报》,四川大学宣传部编印,文章有删改
方志武侯原创出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武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lm.com/bzyx/12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