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终身教育
题目:中国现代终身教育溯源作者:吴遵民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文献来源:《现代远距离教育》,(05)摘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推广和发展,终身教育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和学界公认的重要教育理念,亦是各国在制定本国教育方针、政策或构建教育体系时的重要依据和目标。中国因历史原因,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导入和展开均比先进国家推迟了约20年的时间。但就终身教育的前身——校外教育活动的开展而言,却早在清末民初即已形成。当时的通俗教育、社会教育、民众教育、平民教育、乡村教育、职业教育等从某种意义上即可看做是现代中国终身教育的雏形。对上述中国终身教育发展历史的回顾,可以进一步明晰中国终身教育的本土特征,并由此把握未来终身教育的发展方向。题目:终身教育体系:思想基础与行动结构作者:周作宇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文献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2(06)摘要:终身教育体系建构需要清理思想基础,也需要考察行动过程中的主体结构。考察终身教育的思想渊源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从明确提出"终身教育"这个概念的时间线上看,法国人朗格让虽然对终身教育思想有重要贡献,但并不是第一人。在英文世界里,英国人伊克斯利在更早的时候就提出并出版了以《终身教育论》为题的专著。因此,将朗格让看作是"终身教育之父"的观点,值得商榷;二是就广义教育而言,从终身教育的思想实质看,在终身教育这个概念正式提出之前,终身教育的实践就已存在。终身教育和生活教育具有同程性。终身教育思想的源头可以上溯到早期的思想家。通过梳理我国具有终身教育思想意蕴的演进线索,可以看到,终身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出现在我国并非始于20世纪60-70年代西方终身教育思想在我国的传播,我国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就有丰富的终身教育思想以及教育实践探索。终身教育是包括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在内的系统,在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同时,必须重视对此有联系但又有所不同的"教育型社会"建设,以强调泛在的各种"教师"的教育责任。在"存在"和"占有"两种生存观的简要比较基础上,通过尝试建立终身教育行动结构模型,提出学习型社会和教育型社会双齿咬合的"发展型社会"概念。题目:学习型社会研究的现实图景与中国特色作者:侯怀银,尚瑞茜机构: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文献来源:《现代远程教育研究》,32(06)摘要:自哈钦斯提出“学习型社会”的理念以降,世界各国的研究者开展了丰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我国学者立足中国国情,围绕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旨归,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实践路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通过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和信息可视化技术可以绘制出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成果的现实图景:年度发文呈现出倒“V”字状并体现出“政研结合”的典型特征;研究历程凸显出从理论初探到扎根实践再到全面深入的纵深特点;研究主体以高校与协会为主阵地,但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多元研究热点逐步显现,但仍以学习型社会建设为重心;研究方法以思辨为主,多元方法意识逐渐凸显。未来为了更好地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型社会研究,应在研究逻辑上,遵循本土逻辑,切合中国实践;在研究主体上,拓展研究团队,加强多元合作;在研究内容上,持续推进重点领域研究,不断丰富边缘主题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逐步深化思辨研究,同时提升多元方法运用意识。老年教育
题目:如何破解老年教育政策执行困境:基于政策网络理论视角作者:杨波机构: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培训学院文献来源:《现代远程教育研究》,32(06)摘要: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发展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虽然我国已制定一系列老年教育政策,但政策执行的困境使得老年教育发展仍很缓慢。我国老年教育政策的执行呈现出明显网状结构,从政策网络理论入手,可为分析和破解其执行困境提供参考。从构成主体上看,我国老年教育政策网络主要包括以中央政府为主导的政策社群、以专家学者和行业组织为核心的专业网络、以地方政府及其主管部门为中心的府际网络、由资源提供者构成的生产者网络以及成员复杂松散的议题网络,各类网络间的互动影响着老年教育政策的执行成效。以此来看,我国老年教育政策执行困境体现为:生产者网络多样性缺失,老年教育资源配置效能较低;政策社群和府际网络权责不明确,协作与冲突并存;专业网络和议题网络话语权较弱,参与度不高。因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寻求破解之策:一是从老年教育供给侧改革入手,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二是明确政策社群和府际网络的权责分工,加强对老年教育政策执行的监督力度;三是通过对多类型政策工具的组合运用,提升老年教育政策执行成效;四是畅通利益表达渠道,保障公众在老年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参与权和话语权。社区教育
题目:社区教育多元主体参与:成效、问题及对策作者:李盛聪,韩忆娟,杨凤秋,林川机构:四川师范大学终身教育与学习中心,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文献来源:《终身教育研究》,31(05)摘要:培育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教育是当今我国社区教育打破发展瓶颈、推动社区教育改革、提高社区教育质量、满足居民多元化学习需求、深化社区教育治理的重要方式。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教育即社会各主体共同合作、共同协商、共同参与社区教育,是我国社区教育治理的一种全新的决策和参与机制。调查发现,社区教育仍存在各主体参与参差不齐、教育效果与课程质量不高、居民认可度不高等问题。我国社区教育应发挥政府在社区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建立社区教育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提高社区教育课程质量,构建社区教育质量与监测标准。比较与借鉴题目:国际视野下的开放教育理念与实践作者:王向旭,杨孝堂机构:国家开放大学文献来源:《中国远程教育》,(11)摘要:开放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在中西方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并历经演化。国内外有关"开放教育"的论述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内核,即主张彻底消除或尽量减少学习者面临的障碍,通过多样化的组织机构、技术手段和方式方法充分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开放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开放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根植于人类社会对教育公平、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泛在学习、教育技术革新的孜孜追求;教育公平、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和泛在学习理论为开放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性,而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远程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开放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开放教育在国际范围内的实践进展突出表现在开放大学在世界各国不断建立和发展,开放教育国际组织影响力不断增大,开放教育资源和慕课的建设与应用方兴未艾。为顺应国际开放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教育制度的顶层设计,推动教育在各个维度更加开放;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对开放教育事业的规划和管理;推动开放大学转型发展,使之成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柱。题目:现代社区教育的国际分类及启示作者:黄文贵,周杨嘉源,法洪萍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文献来源:《现代远距离教育》,(05)摘要:相似的"社区教育"概念及其实践活动在世界各国的名称、内容与方式却各不相同。其大致又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以民众教育为代表的北欧型社区教育,以社区学院为代表的美国型社区教育,以及以社区学校和公民馆等为代表的东亚型社区教育。分类不同,其形式、内容及推进体制等亦各具特色。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在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lm.com/bzyx/14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