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报评论员刘雪松党报评论工作引导舆论锻

发布时间:2022-1-23 18:54:20   点击数:

编者按为迎接十九大胜利召开,助力十九大报道,年第10期《中国记者》特别策划了“封面专题”组稿“迎接十九大:我和我们的创新创意与思考”,详情请阅读纸刊。今天推送的是《浙江日报》评论员刘雪松的文章《党报评论:引导舆论、锻炼队伍、大显身手的最佳时机——从十九大召开之际的评论实践看如何让重大主题评论广接“地气”》。

十九大召开前夕,浙江日报评论部18名评论员悉数到位。这也是除人民日报理论部、评论部之外,全国党报评论部门迄今人数最多的一支队伍。

这不只是一个值得记载的时代,更是一个值得评述的时代。在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遭遇困境的当下,《浙江日报》以平均每天大于一个版的规模开辟理论评论版面、摆出包括3名博士在内的“十八罗汉”评论阵容,组成省级党报罕见的评论队伍建制,摆明了坚守舆论阵地的姿态、抢占话筒的决心。而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正是党报评论工作引导舆论、锻炼队伍、大显身手的最佳时机。

一、从“抢话筒”,到“握话筒”

摆事实,讲道理,永远是评论工作最准确的姿势。然而前些年舆论生态的话语平台被各种喧嚣声所占领,外界一度发现主流的声音有些“失声”,主流的身影有些“缺失”,因而将其归咎为传统媒体人对新媒体传播方式过于陌生,实际上是高高在上的说理方式不接地气,是话语方式太过僵硬。说到底,是抢话筒的姿势太生硬。

党媒的评论完全可以好看起来。这是很多党媒评论工作者努力尝试并追求的一种话语境界、说理境界。

曾几何时,党报重理论、轻评论,一定程度上给外界造成了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归根到底是没把“天线”与“地气”对接起来,从而失去了评论工作的传导作用,影响了传播效果。用读者的话说,是不够“亲民”。

与之形成戏剧性反差的是,传统都市类媒体,往往把类似于十九大这样重要主题的评论工作,仅仅当成党报的任务,结果明明接着“地气”,却与“天线”隔着十万八千里,给外界造成了党报和都市类报纸“自说自话”的印象。由此,舆论阵地始终捏不成拳头,等同于将主流评论阵地的话语权,多多少少拱手让给了擅长设计议题、操控话题的自媒体。

我是年元旦起,从浙报集团所属《钱江晚报》调入《浙江日报》从事评论工作的。20多年的媒体从业经历,使我经历了都市类媒体评论到党报评论工作的体验。但是我不认为这种岗位的更新具有角色转换的意义,而是更倾向于将同属党管媒体下的都市类报纸评论与党报的评论,当成了与各种新媒体渠道没有本质区别的评论平台。在此之前,我希望通过实践将都市类报纸的评论视野拓展得更宽广一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lm.com/bzlm/143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