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介绍乡村振兴的ldq

发布时间:2021-3-6 16:55:50   点击数:
程少为怎么样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8498684.html
3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重点刊载了《牢记重托不辱使命,倾力打造乡村振兴的“耿店样板”》,专门介绍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鲁西小寿光”的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村的经验做法。《牢记重托不辱使命,倾力打造乡村振兴的“耿店样板”》是《继往开来:山东经验的传承与创新》专题报道的第一篇。该专题以两个整版的形式重磅刊载山东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的6个社科研究报告。《牢记重托不辱使命,倾力打造乡村振兴的“耿店样板”》由山东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承担的重点课题,执笔人是山东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挂职茌平区委副书记韩冰和山东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黄晋鸿。《中国社会科学报》在《编者按》中说,新中国成立70年来,山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攻坚克难、艰苦创业,各条战线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探索了许多宝贵经验。为深入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典型经验,山东社会科学院成立了由山东省政协副主席、院党委书记唐洲雁负总责的课题组,专门赴聊城市荏平区耿店村、兰陵县代村、莱西市、平邑县九间棚以及临沂市临沭县金丰公社、临港区厉家寨进行深入调研。课题组一致认为,这些典型经验是山东人民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生动写照,彰显了山东人民开拓进取、干事创业的精神风貌。进入新时代,我们更需要弘扬光大这些典型经验蕴含的时代价值,继往开来、砥砺前行,为全面建成小康小会、推进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中国社会科学报》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面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大型理论、学术报纸。(吕文冰)耿店研究报告全文如下。

牢记重托不辱使命

倾力打造乡村振兴的“耿店样板”

山东社会科学院课题组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点赞聊城市茌平区耿店村“棚二代”回乡创业,称赞耿店村变成了“鲁西小寿光”。截至年底,以蔬菜生产、经营闻名的耿店村户均种植大棚4座,人均年收入过10万元。当前,在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精神鼓舞下,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耿店村干部群众围绕发展大棚蔬菜产业,开拓进取、砥砺前行,幸福耿店美丽画卷在鲁西大地徐徐展开。乡村振兴“耿店样板”的内涵实质年以来,在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带领下,耿店村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变成了具有鲁西特色的乡村振兴样板。准确把握“耿店样板”的内涵实质,必将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标杆。充分发挥村党支部书记“头雁效应”。多年来,耿遵珠充分发挥党支部书记“头雁效应”,带领村两委班子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带头领办蔬菜大棚、带头入股办合作社、带头搞专业化服务、带头搞基础设施建设、带头搞好移风易俗、带头搞活农村文化事业,把耿店村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模范村、明星村。“支部+合作社+农户”引领农业生产经营。探索“支部+合作社+农户”三位一体生产经营模式,实行股份合作制,做到“五个统一”:统一购料、统一生产、统一技服、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实施规模化、标准化种植运营,有效规避了分散经营潜在的种种风险,还使农户获得了土地流转费、入股分红、工资收益,这种模式符合当地实际,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极大地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突出“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优势。多年来,耿店村始终瞄准大棚蔬菜产业,实施“一村一品”,前有智能化育苗场、试种试验基地,中有蔬菜大棚、专业合作社,后有蔬菜批发市场、精包装加工厂,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蔬菜产业链条。现在,这里家家户户种大棚菜,拥有“棚二代”“耿店村”“茌星”三个商标品牌,日产销大棚蔬菜10多万斤,三年后有望年产销12万吨。实施“归雁工程”夯实人才支撑。通过帮助流转土地、拉电排水、资金支持等措施,吸引“棚二代”回村创业,先后有56名在外人员回乡搞大棚菜生产,现在从事大棚种植的“70后”“80后”“90后”占到90%左右。同时,通过聘请技术顾问、产学研合作等形式吸引各类实用人才,为耿店村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多年来,村里一些贫困户因家庭困难建不起大棚,耿遵珠和村两委成员就帮助他们筹资建起来。这样,在共同奔小康的道路上,一家一户都没有落下。同时,大力推动产业园区、农村社区“两区同建”,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村民过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耿店样板”孕育的“吃亏精神”在带领村民打造“耿店样板”过程中,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始终发扬一种躬耕如牛、甘愿吃亏,默默奉献、不怕吃亏的高尚品格,在当地被誉为“吃亏精神”。弘扬光大这种新时代的“吃亏精神”,必将有力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夯实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基础。这体现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党员干部有了这种精神,就会焕发一往无前的闯劲干劲,才能只讲付出不图回报。多年来,四邻八乡“过冬闲”的时节,耿遵珠却带领村民热火朝天忙大棚,把传统的“冬闲”变成了“冬忙”。年冬,连续大雪将育苗场50万株茄苗冻死,耿遵珠当即带领村干部冒雪到外地买来种苗发放给菜农。耿店村的沧桑巨变,正是在村党支部带领下靠拼搏、牺牲和汗水干出来的。这体现着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党员干部有了这种精神,才会心甘情愿把利益让给群众,把损失留给自己。年,耿遵珠辛辛苦苦带领村民建起新楼房,决定抓阄分给48家回迁户。其中一户底楼门头房遮光、紧挨婚宴大厅,村民都等来等去不愿选,耿遵珠毫不犹豫选了这户房。年,村里又盖起五层新楼房,村民又因顶层高顶层晒不愿选,耿遵珠又义无反顾地选了顶层房,在他带动下,村干部全部选了顶层房。这体现着一身正气、永不贪沾的精神。党员干部有了这种精神,就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服得住民心。耿遵珠心中有条界线划得很清晰,村干部不是为少数人谋私利的,而是为全村父老乡亲服务的。耿店村一直坚持村务财务公开,耿遵珠是村里“一把手”,却不当“一分钱”的家,大小开支均须村理财小组审核通过,真正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这体现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党员干部的最高境界就是共产党人的“无我境界”。多年来,耿遵珠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理念,一心扑在村集体事业上,心中唯独没有他自己。18年摸爬滚打,18年艰苦创业,18年默默付出,他带领村民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打造成现在的“鲁西小寿光”。倾力打造全面振兴的“耿店样板”目前,在中央、省市区的大力支持下,耿店村干部群众正在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精神鼓舞下,按照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倾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的“耿店样板”。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产业振兴。高标准建设“棚二代”科技示范园,多方筹措资金多万元,已先期建成高标准智能蔬菜大棚多栋,坚持走蔬菜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路子;加快发展蔬菜精深加工业,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把高科技深度植入蔬菜产业链条,为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翅膀”;全面提升蔬菜产品质量,叫响“棚二代”“茌星”蔬菜品牌,不断提升蔬菜产业竞争力。搭建创新创业舞台,实现人才振兴。加快推进“棚二代”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先期已筹措财政资金万元,大力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通过提供创业资金、土地流转、农技培训等服务,吸引支持更多人才来此干事创业,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促进乡村文明,实现文化振兴。深入挖掘弘扬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以古今乡贤为榜样,加快耿店文化礼堂、乡风家风馆建设,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不断焕发耿店文明新气象。实施景观式打造,实现生态振兴。将周边七村作为美丽乡村示范片区重点打造,加快实施农村社区化改造。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巩固提升农村“七改”工程战果,以道路、沟渠、楼前楼后、农田林网等绿化为重点,将植树造林、绿化美化和村容村貌治理有机结合,把耿店建成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美丽乡村。坚持党建引领实现组织振兴。突出党建引领地位和作用,着力锻造具有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组织力的耿店“堡垒班子”;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等建设,通过自主议事、自治管理、自我服务和阳光公开、透明决策等制度建设,提高群众参与和监督水平;将乡村自治、德治、法治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执笔:韩冰,山东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黄晋鸿,山东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lm.com/bzyx/129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