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多家大型书城、特色书吧日前相继迎来多位作家,他们有的来自深圳本土,有的来自北国他方;有的专职以文学创作为生,有的则是跨界通过文学理想表达人生感怀。在面对面的交流之中,作家和读者共同在阅读中探寻深圳这座城市的独有气质。
讲述深圳故事
40年间,深圳从默默无闻的岭南小镇发展成为一座活力四射的创新之城。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深圳挺立潮头,逐梦前行。40年的风云际会,深圳本土作家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成为时代的见证者,并以文字为深圳立传。
多年来,作家张黎明致力于挖掘记录深圳本土故事,注重历史资料的收集采访,其作品以厚重的历史、朴实而耐人寻味的文字、感人的情怀吸引着广大读者。活动现场,张黎明向读者展示了收藏的深圳老照片,有年深圳老街解放路的街头,有年《深圳特区报》创刊号,有不同时代的深圳书城,她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一幕幕深圳往事。年出生的读者季晓鹏看到在他出生当年开业的第一座深圳书城的照片,现场感慨地说:“原来从最早的解放路新华书店门市部到深圳书城罗湖城,这期间深圳人还有这样一段阅读史。”
以新老照片对比的方式,深圳报业集团记者赵川讲述了茅洲河治理过程中不为人知的故事,诠释了茅洲河的成功治理正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
丞卫(本名樊成玮)作为最早一批来到深圳的“新深圳人”,经常撰写评论文章,为特区的发展建言献策。他在现场展示了很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刊登其文章的老报纸,回忆深圳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讲述第一代“新深圳人”的奋斗往事。40年前,正是因为无数个青年从天南海北奔赴而来,深圳的经济、法治、社会民生才得以突飞猛进地发展。
据了解,与本土作家分享阅读感怀的读者,有深圳第一代建设者、第二代深圳人,还有刚来深圳工作、学习不久的“新深圳人”,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深深地热爱这片热土。无论是参与见证深圳的创新发展,还是在阅读中了解深圳往事,他们的思想、见解汇聚融合成这座城市创新的人文精神。
分享阅读体会
一座城市的崛起,既体现了一个地区的发展史,也蕴含了随着城市兴衰而命运浮沉的市民集体记忆。
哈尔滨与深圳在城市气质上大相径庭,迟子建却通过创作、阅读,与读者分享了她的独到见解。“无论是小说里的物品,还是场景,都是有生命力的,应该赋予它们烟火气,而这份烟火气便源于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迟子建鼓励年轻读者,写作要保持真情实感,释放天性,形成作品独有的气质,并建议深圳学子多读经典,多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充盈自己的文学素养。
围绕深圳和阅读之间的关系,刘震云表示,走过21年的深圳读书月是一个文化创举。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通过阅读,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还能跨越古今中外,与有见识的人交流思想。
对于当下阅读纸质书和电子书之争,作家马伯庸认为,不管用什么介质阅读,内容都是一样的。“我手机中装了十几个阅读软件,还随身携带电子阅读器。数字阅读不一定是浅阅读,碎片化或肤浅的阅读,跟书的内容质量好坏有关。”马伯庸坦言。
为追梦人提供机遇
“来了就是深圳人”是深圳这座城市包容性的注脚。年9月,学习社会学和人类学的马立安为了完成博士论文,从美国休斯敦来到中国深圳。她在这座城市一住就是20多年,并收获了爱情。马立安与志同道合的丈夫杨阡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进行城中村研究,更用文学笔法描述了这座城市。
“不要仅仅把深圳看作是一个外来者的淘金乐园,却忽略了深圳的辉煌是源于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以及给来自各地的追梦人提供了成功的机遇。”马立安用“以海洋为故乡的本地传统”来描述深圳文化。
深圳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在场读者问道:“人们如何对这座城市产生认同感,如何在这里找到家园感?”马立安以自己是从美国移植到深圳的一棵树为例详细解答。在马立安看来,这种归属感,来源于她扎根在这座城市。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徐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lm.com/bzyx/13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