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坚持立德树人。中医药博大精深,需要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如何培养出德才兼备、内外兼修的中医药特色人才,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大力推动中医药人才培养,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此,需要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医药院校教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熟悉掌握国家大政方针和中医药历史文化典故,充分挖掘中医药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加强通人文、读经典、重临床、强能力的综合教育,将知识传播和人格塑造紧密结合起来,让青年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树立积极健康的职业价值取向。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以屠呦呦等老一辈中医药工作者为榜样,胸怀祖国、勇于担当,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善于传承、勇于创新,潜心研究、淡泊名利,切实承担起新时代赋予中医药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
优化课程体系。《黄帝内经》提出,医者“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需要高素质复合型中医药人才。优化课程体系,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复合型中医药人才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中医药学教育取得长足进步,但也不同程度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的现象。有的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医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导致青年学生人文底蕴不足;有的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结合得不够好,导致青年学生临床能力不足。中医药院校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先中后西的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增设中医疫病课程,把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统一起来,让青年学生具备深厚的知识基础、宽阔的专业视野和较强的适应能力。注重选拔和培养中医药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热爱中医药学的优秀青年学生,拓宽其多学科交叉和个性化发展路径,完善青年学生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等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注重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中医药师承教育是独具特色、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和学术传承规律的教育模式,是中医药传承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具有师徒关系紧密、教学方式灵活、注重个性专长、突出实践技能等特点,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对传承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理念、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应看到,传统师承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着学习内容与形式不明确、质量良莠不齐、人才培养效率较低的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医药快速发展的需要。院校教育有助于中医思维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中医药与现代知识的结合。中医药院校要强化医科教协同,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把传统教育的精髓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加强多层次师承教育项目,扩大师带徒范围和数量,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着力培养青年学生的中医药学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彰显独特的中国智慧
坚守中医价值理念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教授张其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医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抗疫答卷,彰显了独特的智慧和价值理念。中医的价值理念,可概括为仁、和、精、诚。
医者仁心。“医”作为一种职业,其目的在于治病救人、救死扶伤,这一职业特点被称为“仁术”。“仁术”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梁惠王上》,即“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它一开始并不是指医术医德,而是指从仁爱行为推广开来的治国之术,后世则将“仁术”作为中医的专称。将中医视为“仁术”,旨在强调医者要具有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保护生命的爱心,正所谓医者仁心、仁者爱人。“仁”是“术”的前提,“术”是“仁”的体现,仁爱之心通过医术得到充分体现。中医强调“待患若亲”,即把患者当亲人。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家庭伦理是分不开的。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所著《大医精诚》一书,明确了为医者的基本要求:“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所有这些,不仅是从医的入门条件,而且是衡量一个医者是否合格的标准。
调和阴阳。中医将人的健康状态称为“平”,将健康人称为“阴阳和平之人”。《黄帝内经》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调和阴阳,以平为期”的健康基本法则,倡导“天人相应、调和致平”的价值观,主张在自然观上“天人相和”,在社会观上“人我相和”,在身体观上“形神相和”,在治疗观上“阴阳相和”。中医将人的生命和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整体,将人内在的五脏六腑和外在的五官四肢视为一个整体,强调人只有通过调和阴阳,依靠自身脏腑、经脉、气血的功能活动及调节能力,才能达到人体内外的协调统一、形神气血的协调平衡。在治疗方法上,中医是扶正祛邪式的调和性治疗。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得到普遍使用且疗效显著的“清肺排毒汤”,来源于东汉医学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四个经方,蕴含中医治疗学调和阴阳的价值观念。中医注重扶正祛邪、整体调节、多靶点治疗,一方面扶持正气,提高自身免疫力;另一方面祛除邪气,将体内疫毒排除出去。
精勤不倦。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孙思邈提出“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我国古人认为,医者除了学习医学和易学两门专业课,还须广泛涉猎经史子、儒释道等领域,以开眼界、拓心胸。《黄帝内经》称医者为“工”,倡导医者发扬工匠精神。中医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关乎患者性命,一定要精益求精,真正掌握救死扶伤的高超技艺。中医治疗新冠肺炎的“三药三方”,是多位中医专家经过反复讨论、精心研制才确定的,能够根据患者病情变化一人一策、随证化裁、及时调整,注重体质、疾病、症状“三结合”,同病不同治,同病不同方,精准施治,有效降低了发病率、转重率、病亡率。据统计,湖北省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90%。截至年7月,中医药已传播到全球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与40多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中医药合作协议,支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30个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为维护人类的健康福祉发挥着重要作用,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守信戒欺。“诚”是“医者仁心”的外在表现,如果说“仁”偏于恻隐为端、慈悲为怀的医者之心,那么“诚”则偏于心怀至诚、一心赴救的医德行为。孙思邈提出,在患者求救时,无论对什么患者都要“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其大意是说,诊察疾病,专心致志,详细了解病状脉候,一丝一毫不得有误;处方用针,不能有错。这体现了真诚恳切、守信戒欺的品质。明代中医学家龚廷贤提出“医家十要”,明代外科学家陈实功提出“医家五戒”,对医者行为都作出具体规定。对待患者要严守医密,不以虚言诳人,不以危言相恐,不以神方秘术炫世惑众,不曲顺人情以保己名,其中就有“诚”的要求。中医强调,医者要诚信求真,慎独自律。除了慎独外,对同道“不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
编辑:董俊彤
审核:朱蕗鋆
“首都中医”ID:
bjtcm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lm.com/bzyx/14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