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使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8-25 18:42:07   点击数:
相关研究表明,网络媒介使用是人们日常交流的补充,过度依赖网络会导致对现实社会的疏离感,减弱社会支持,降低生活满意度,甚至易导致反社会行为的产生。那么又是如何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呢?如果你也感兴趣,请和小编跟随作者的视野一起深入探讨吧!作者:郑恩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龚瑶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1期原题:新媒体使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基于深度访谈的质化研究摘要

社会科学中对幸福感的研究多从心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学科视角出发,从传播学角度直接论述媒介使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的研究较少。通过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等质化研究方法,考察了大众传播的媒介使用对使用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媒介使用通过三种路径影响主观幸福感:人们通过媒介内容(信息)的主动使用与满足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媒介作为中介变量能使大学生构建更广阔的主观现实(subjective-reality),通过参照系对比和后续行为,进而与主观幸福感发生勾连;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如“地方认同”、“国家认同”等象征性资源,整合社会凝聚力,人们的“认同”感知的变化会隐性地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媒介使用;主观幸福感;社会对比;身份认同;

引言

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类共有的终极目标。主观幸福感的(SubjectWell-Being,SWB)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已有50多年研究历史,在不同的评价体系中对主观幸福感的判定有多维的标准。经过文献梳理发现,尽管标准不一,但研究者都认为影响人们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有客观和主观两种。客观因素中,社会整体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两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三十余载,中国的经济总量达到37万亿元,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人均收入年将达到美元,有了大幅增加。在取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有诸多深层的社会矛盾开始凸显。国家体制与市场经济的张力、资源分配不均、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利益诉求主体愈加多元化,都成为亟待解决的制度性问题。随之而来的社会断层和文化鸿沟加大了阶层之问的隔阂,有可能会引发一定的社会震荡。目前,中国的改革已从单一的经济体制改革,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位一体”的全方位纵深跃进。国内外学者都曾指出经济的发展并不与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此外,社会整体环境亦会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如何在差序价值观中寻求平衡和共识,优化资源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如何提高全社会的主观幸福感是转型期社会的重要课题。而且,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新媒体的兴起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截至年6月30日,中国已有3.38亿网民,随着3G牌照的发放,中国手机网民用户规模已达1.82亿人,占全部网民的53.8%。人类越来越依赖于媒介技术,媒介使用对人们的认知、情感、行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整体上也对人们的自我认知和主观幸福感产生一定影响。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已有的研究多从心理学领域的人格因素、社会学领域的社会支持系统及功利主义伦理学以及经济学领域的福利经济学等角度进行度量,而从传播学维度直接研究媒介使用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较少。本文试图通过传播学质化研究中的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法,寻找新媒体使用对人们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路径,以期抛砖引玉,为后续研究提供建议。研究文献述评在国内外传播学研究中,学者多从媒介使用对主观幸福感的某一维度影响出发来考察两者的关系,而直接研究媒介使用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系统性论文较少。概括而言,关于媒介使用的研究,学者较多从媒介使用的“显性影响”和“隐性(务虚)影响”两个层面切入,前者多从媒介使用程度与人们的社会交往、娱乐情况、情绪体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来探讨,这一类研究基本从媒介使用与主观幸福感某几个维度的显性关联人手。相关研究表明,网络媒介使用是人们日常交流的补充,过度依赖网络会导致对现实社会的疏离感,减弱社会支持,降低生活满意度,甚至易导致反社会行为的产生。美国皮尤中心的一项实证调查发现,媒介使用对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产生显性影响,对青少年的影响尤胜,如Gross、Gable以及Kraut等人对青少年网络使用的研究。1.媒介使用对主观幸福感的显性影响美国学者Gross和Gable在一项青少年网络使用与社交幸福感的研究中发现: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感到孤独或社交恐惧的青少年更倾向于通过即时信息(IMs)与陌生人交流来消除孤独感,其实这种行为更加剧了其日常生活的不安(疏离);而社会交际较好的同学会把网络作为额外的互动工具,从而形成更多元的沟通渠道。Kraut等人通过对近两年来的家庭网络(homenet)的研究发现,即使每周仅3小时的上网时间也会导致人们的情绪沮丧和社会支持的减弱。他指出,“青少年更容易受到负面影响,过度上网聊天会导致对熟人社会关系网络的疏远”。Turow通过对多名美国父母的调查表明:三分之二的父母表达了对儿童媒介使用行为的关切,父母普遍认为长时间上网会导致孩子与他人的疏离,40%的父母坚信孩子过度上网会导致反社会行为的产生。国内学者金兼斌等人的研究与国外媒介使用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研究显示:媒介拥有对人们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没有互联网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为负;拥有电话则和生活满意度的提高显著相关;使用计算机时间越长,其生活满意度越低,重度媒介使用行为则可能导致其生活满意度下降。陆哗则通过青少年“离网离视”活动来研究青少年的媒介使用情况,研究发现:青少年看电视和上网的首要目的分别是满足娱乐需要和社会交往需要;这两方面的需要难于完全依赖于其他媒介的替代来解决。青少年很难通过“离网离视”寻找到一条有效的可替代使用与满足的“路径”。2.媒介使用对主观幸福感的隐性影响在媒介使用对主观幸福感的隐性(务虚)影响研究中,学者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lm.com/bzyx/148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