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称“晚上”为“夜里”,
称“晚报”为“夜报”,
一声亲切的“夜报”,是家的味道
图/新民晚报王凯
今天,年9月9日
《新民晚报》创刊九十周年!
她是内地第一张迎来90岁的报纸,
她是这座城市90年的文化符号。
无论过往还是今朝,
上海人的街谈巷议、津津乐道,
都来自阿拉几代人熟悉的“夜报”。
我们从小就会背诵的《沁园春·雪》,
原来最早就是在这份报纸上公开发表的!
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第二版
《新民晚报》的读者有多少?
她曾在年创下万份的单日发行量,
破了历史记录!
要知道当年一份“夜报”,
还会被全家老小、隔壁邻舍争相传阅呢~
年10月15日,头版
年轻的小侬,翻看“夜报”,
看到了曾经的上海,腾飞的上海。
上海高速发展中的每桩大事件,
“新民”都一一见证!
浦东开发开放
年4月18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五周年,时任国家总理李鹏发表重要讲话,《新民晚报》记者敏锐地记录下了其中的这么一句: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要加快上海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浦东开发开放的序幕,就在那个春天拉开。
年4月18日,头版
万国证券公司开张
上海人啥辰光开始有了证券投资的概念?
《新民晚报》报道,上海万国证券公司黄浦区业务部,于年6月25日在广东路号正式开张。
年6月26日,第四版
上海股票认购证面市
年1月9日,第二版上的大幅广告,弹眼落睛!“上海股票认购证”来哉!
回去我一定要问问朋友圈的“大户”们,是不是因为看了这则广告,跻身上海滩第一批股民。
年1月9日,第二版
城市的变迁与新气象
年轻的“10后”未曾见过的“亚洲第一弯”——延安路高架外滩下匝道,《新民晚报》记录下它的建设、运行与拆除,留住它的美丽,并呼唤更美的风景线。
图/新民晚报孙中钦摄于年3月6日
年,《新民晚报》以创新的融媒体方式,带领我们《阅读上海胜》,个版面尽收处标志性的胜景,为新上海、老上海,打开认识这座城市的精彩窗口。
年的“老字号·新气象”系列报道,记录了上海的变迁与发展,商业的起伏与兴旺。集结了50篇老字号报道的《老树花开无丑枝》于当年上海书展亮相,广受好评。
《新民晚报》,
每一个上海人的记忆里有她;
她的字里行间、纸上网端,
也有无数可爱、可敬的上海人。
登上阿拉夜报的,
既有90岁的著名音乐家周小燕
年12月15日,A16版
著名音乐家周小燕桃李满天下。她在90高龄的时候,依然风趣、智慧,对生活充满热情,每天坚持打坐,为学生上课,生活得多姿多彩。
也有痴迷篮球的4岁小娃娃,
他的名字叫“姚明”!
年9月14日,第三版
你想得到吗?姚明第一次登上《新民晚报》的时候只有4岁哦!当时的他身高已有1.25米,体重53斤,鞋子要32码,一睡醒就嚷嚷着要玩篮球。
既有“傅佩娣卖房复婚救前夫”的有情有义
年11月4日,A6版
超市营业员傅佩娣离婚已两年,而当她得知前夫肝昏迷濒临死亡且无钱救治时,毅然决定卖房复婚,用卖房款给前夫做肝移植,救回了他的性命!
又有“蓝金亮抚养弃婴”的催人泪下
年1月12日,第十六版
蓝金亮从广西来到上海,自己穷困又患病,还含辛茹苦十几年抚育弃婴。她的故事经《新民晚报》独家披露后,感动无数读者,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还被改编为沪剧《金亮的心》和电影《上海新娘》。
既有寒潮中抢修水管的“冻手哥”
还记得年冬天刷爆朋友圈的“冻手哥”吗?当时“霸王级”寒潮过境上海,许多居民家中遭遇水表水管爆裂。邱天培和同事们不分昼夜连续抢修,三天里完成了平时一个月的抢修工作量,双手冻得满是伤口,看了直叫人心疼。
还有逼停肇事逃逸者的
上海爷叔音乐家!
年8月4日,新民晚报“侬好上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lm.com/bbln/12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