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我和朋友去一家酒店吃饭,发现菜谱上有老家攸县的百叶豆腐。我眼睛一亮,点了一份。那餐饭,就觉得这一桌子菜都是佳肴,吃得特别的香甜,特别的温馨。我喜欢吃攸县豆腐。离开家乡多年了,攸县豆腐那个味,忘不了,对攸县豆腐情有独钟一直没变,还因为有一个不能忘记的与豆腐有关的故事。
很多年前,那时我刚二十岁,被攸县文化馆借调来县城编《浟河文艺》。一天下午,我正在编印刊物,文化馆邓馆长愁眉不展地来到办公室,自言自语说:“唉,怎么硬要吃这个乡里豆腐!”一问,才知他妻子病了,躺在竹椅上,茶饭不思,哼哼着要吃家里的豆腐。邓馆长妻子家在皇图岭,是县剧团的演员,长得豆腐一样白净漂亮。邓馆长很心痛她,想去皇图岭买豆腐,又走不开。我说,邓馆长,你把单车给我,我回鸭塘铺去买。邓馆长说,鸭塘铺的豆腐好不好?我说,好。他说真好?我说,真的。尤其活豆腐,相当好吃。邓馆长将信将疑把单车给了我。
鸭塘铺上街的十字街口,有个豆腐铺,老板姓夏,名道生,祖上几辈人都是做豆腐。他每天只做两锅。平常只做豆腐脑和活豆腐。豆腐脑鲜嫩,活豆腐滑嫩,没牙齿都吃着可口。过年时,品种就多了,有油豆腐、盐豆腐、香干子、百叶豆腐、豆腐皮。我是吃着他做的豆腐长大的。等我晓事,母亲叫我去买豆腐。我趁机去他作坊看做豆腐。和我一起的,还有三乃、欠仔、拉子几个小把戏。我们从他用石磨将黄豆子磨成浆看起,看他扭着腰,用一块大白布滤豆渣,看他把豆浆煮得冒白泡,看他在一口大水缸里一淋一浇地“点石膏水”,看他用块扁木在热豆浆里一搅一拌,不一会,豆浆很神奇地变成了一缸白玉似的豆腐脑。这时候,他用个木勺舀些豆腐脑,倒在一块小手帕大的白棉布上,开始包豆腐了。他将棉布四角左右一摺,上下一扯,包成四四方,放在一个木框里。待木框摆满,再上架,一层层码好,用杠子顶住,压得豆腐架子吱吱嘎地响,压得架下水直流。压去一些水分后,打开布包,一块四方的豆腐成型了。做完豆腐,他到屋后塘边洗滤浆布,我们也看得如痴如醉,简直是百看不厌。老板道生在塘边桥板上站着弓字步,忽而将水里漂洗的滤浆布往空中一甩,身子一蹲,滤浆布从空中坠落在桥板上,“啪”,布上的豆渣溅到了水里,引得一群群鱼儿梭过来贪婪地张嘴抢食。“啪”,又一甩,鱼儿一哄而散……
我有了邓馆长的单车,当晚骑车去鸭塘铺,第二天一早赶去作坊,道生老板已做完豆腐,洗完了滤浆布。我买了20块才下架的热豆腐,用篮子提着,骑车赶回县城。
活豆腐可煎吃,煮吃,炒肉吃,还可与青菜打汤吃。邓馆长是炒煮结合。他切了点大蒜辣椒下锅一炒,再拿三块豆腐切成片下锅,煮得清香满屋。邓馆长将那豆腐端给他妻子。他妻子一闻那香,又见那豆腐白嫩中又有红辣绿蒜,色香味美,顿时口水就流了出来,忙忙地拿筷子夹着往口里送,鲜嫩的,糯活的,口感好,呵呵,吃得眉开眼笑,病顿时也好了许多。
庚寅年夏秋时节,举世瞩目的世愽会在上海举行,我惊奇地发现,中国馆里竟然摆着攸县豆腐。我以为自己看错了,再仔细看豆腐包装盒上,确确实实写着产地:湖南省攸县。我还是不相信,打电话回攸县。县委宣传部长吴爱清告诉我,攸县豆腐确实进了世博会。他还告诉我,现在攸县做豆腐的,不再是原来的小作坊,而是流水作业,产业也规模化了,而且都有自己的品牌。哈哈,真没想到,我从小喜欢吃的攸县豆腐,真的上了世博会!
攸县香干豆腐。国庆前,我回了一趟攸县。听乡干部田仲说,当年一起看道生做豆腐的拉子也在做豆腐了。我们来到拉子的豆腐作坊,果然,拉子的豆腐作坊像吴爱清部长所说,是流水作业,但重要环节仍保留着传统工艺。拉子说,豆腐要活嫩,有两个环节不可忽视,一是滤浆布要洗干净,二是点石膏水要恰到妙处。豆浆过滤不当,豆腐就粗糙,口感不好。石膏水点老了,豆腐也不鲜嫩。拉子说,攸县豆腐好吃,除了做法讲究,攸县的黄豆与外地也不一样。外地的黄豆一斤只能做5块到7块豆腐,攸县黄豆可做6块到8块。但拉子只做6块。他说,超过6块口味就差了。不少外地人买回攸县的黄豆,按照攸县人的工艺在外地做,豆腐的质地、色泽和口味,总没有攸县豆腐好。拉子分析,还有一个原因,是攸县的水质好。浟河上游的酒埠江,汇入了漕泊禹王洞的天然矿泉水,皮佳洞的阴河水和柏市的温泉水,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相当丰富,做出的攸县豆腐口感也就格外不同。这使我想起那年到山西汾酒厂,厂长说山西汾酒之所以好,与杏花村的千年古井水和空气很有关系。看来,拉子分析得有道理,做豆腐和酿酒一样,讲究工艺和原料,水也是关键。攸县煎豆腐。我说,我所在的城市有个洞庭春酒家,攸县豆腐上了这个酒家的菜谱。拉子说,你那里离攸县又不远,能吃上攸县豆腐,不算什么。现在天上有飞机,地上有高速公路和高铁,陆空运输很方便。北边的包头、兰州,南边的广州、深圳、香港,东边的上海、杭州,还有西部的重庆、成都,都可以吃到他做的豆腐。他说刚才还接到乌鲁木齐的一个电话。那个老板是在上海一家酒店吃了拉子做的豆腐,要拉子定期给他在乌鲁木齐的酒店空运豆腐,而且是先打款,再发货。吴爱清部长告诉我说,攸县做豆腐的有几百家,像拉子这样形成规模并注册商标的有0家。攸县豆腐现在可以说是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为让攸县豆腐远运千里仍然新鲜,县里从省城请来专家,不用添加防腐剂,用新工艺来增长豆腐的保鲜期,保证攸县豆腐的传统工艺味道不变。攸县豆腐因此还获得了两项发明专利,在省参加传统产品展销获奖。攸县豆腐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标志商标。攸县还准备举办豆腐文化节哩。
在攸县街上的一家饭店,吴爱清部长请我吃饭,点了一盘葱花活豆腐,一盘油豆腐炒肉,一盘胡萝卜青椒炒香干,一份泥鳅炖豆腐。在攸县吃攸县豆腐,更是风情无限,别有一番滋味。活豆腐过了一下油,金黄色,放了红辣椒,撒了点葱花,黄里透红,又有绿葱点缀,真是色香味美。一盘盘正宗的攸县豆腐上了桌,哎呀呀,这个攸县豆腐,看着都要流口水。
(上海《解放日报》年月27日文学副刊发表时用题为《老家的豆腐》,《中学生阅读》20年选刊)
攸县油豆腐。攸县百叶豆腐。真空包装的攸县豆腐。顾客钟爱攸县豆腐。作者简介杨华方,湖南攸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编剧、教授,湖南科技大学影视文学方向硕士生导师。曾任湘钢报社社长、湘潭日报文艺副刊部主任、湘潭市作家协会主席等。已选拍的电视连续剧有《月有阴晴圆缺》、《难忘》、《毛泽东和他的六位亲人》等,有的已在中央电视台和香港、马来西亚等海外电视台播出。电影文学剧本《公主的风筝》在《中国作家》发表。出版著作6部。长篇小说《毛泽东在》被评论认为是我国第一部从人性化视角描绘毛泽东的文学作品。曾获中国广播电视奖、第三届毛泽东文学奖、省五个一工程奖等。散文多次获湖南报纸副刊作品金奖、中国报纸副刊作品一等奖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lm.com/bbln/13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