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对於麻六甲的旅遊宣傳,政府有一個旅遊口號——「一切從馬六甲開始」。好似有些誇張,但細細想來又覺恰如其分。事實上,馬六甲確有很多的「第一」美名從這裡誕生,並不為過。
據方漢奇的《中國新聞傳播史》一書所記,馬六甲擁有第一份海外華文報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由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創刊。這份報紙屬於宗教期刊,內容以基督教教義與倫理道德為主,涵蓋地理、天文、國俗、人道、神理。報刊每月發行,完全免費。它的主要目的也是為在中國內地傳教做好準備。同時,活版排印的華文鉛字的發明與第一份華文活版排印的報紙的發刊都是在馬六甲完成的。
馬禮遜不僅于年創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同時還是若干著作的譯作人。如:第一本華文基督教讀物,由梁發與馬禮遜編寫印的《勸世良言》,這本書是基督教新教派最早的中文佈道書。還有由馬禮遜和另一位傳教士米憐合作的第一本華文聖經《新舊約全書》。
馬禮遜
據記載,馬禮遜在年時自英國啟程去中國,但由於中國當時實行嚴苛的對外封閉政策,而且中國當時只有一個通商口岸——廣州,限制極多。馬禮遜卻在這個困難的時代、限制的地點進行了聖經的翻譯,即《新舊約全書》。但不巧,中國又有規定,在香港開埠之前,所有來華人士,只可在澳門居住。然而,澳門當時又被葡萄牙佔領,為了維繫傳統天主教的統治地位,作為新教派的馬禮遜無容身之地,他繼而在年時輾轉到了馬六甲,《勸世良言》也在馬六甲出版,他在年後的翻譯作品也集合《新舊約全書》一起在馬六甲出版。
估計對於讀者們來講,最為熟悉的應該就是這部字典啦——《華英字典》。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英漢-漢英的對照字典,由馬禮遜獨自編纂完成。據《年以前來華基督教傳教士列傳及著作目錄》記載,這部書第一卷在年完成並在澳門出版,而後的《華英字典》后兩卷則在年完成,並在馬六甲出版。
當然,文字的表達還不能完全牽動心頭的律動,在這種深厚文化底蘊的營造後,我們還需要與音樂靈魂的交織。那麼,馬六甲還有哪些鮮為人知的原始音樂呢?
甘美蘭(Gamelan),是马六甲音乐歷史中最悠久的一種民族音樂形式。它不像西洋的音樂會那樣雄壯、輝煌、熱烈,也不像中國古典音樂有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懸想之感。甘美蘭通常是與重要的宗教儀式、過生日、婚禮等特殊日子相伴,來渲染出一種熱帶民族風情,優美,輕盈,律動感強。
在甘美蘭樂隊中,通常含有13種樂器。其中最早的樂器是鑼,如:小吊鑼、排鑼……第二類主打樂器是排琴屬樂器,如:木琴、金屬排琴。第三類樂器是管弦樂器,如:列巴布。各類樂器有其不同,有的強調句都,有的強調旋律性。有時在樂隊中,還會插入男聲或女聲的齊唱聲部,他們歌唱的聲音細膩,柔美,奇巧……
由於樂感的豐富與巧妙,甘美蘭被柔和進世界各地的樂團之中,而最為人矚目的表演卻是在「又見馬六甲」中。甘美蘭音樂在此舞台劇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靈魂。對於音樂來講,不僅要聽,最好還是立體環繞式的享受。「又見馬六甲」這部舞台劇的坐標正是擁有馬來西亞第一個度旋轉觀眾席的世界級室內劇場,繁複和奇特的空間分割讓觀眾有進入迷宮般的感受。這種五感俱強的體驗,你確定不來試試嗎?◆
「又見馬六甲」大型演出「又見馬六甲」是由國內知名導演王潮歌策劃與指導,是「印象系列」首部海外演出。超過名馬來西亞當地具有才華的演員,以肢體與歌聲演繹馬六甲的輝煌歷史故事和相關現代文化。如此專業,強悍的團隊,定給你別樣的感受。小小透露:「又見馬六甲」今年就會正式揭面啦!
回顧過去文章:
去「豆腐街」,尋找這位一輩子只做一件事的老人
舞吧!如果沒有傳統,我們就毫無身份及特性
這裏很酷,抬頭清真寺低頭印度廟,轉角還有觀音廟
到半空中,來一次古城探險!
看過《小娘惹》嗎?峇峇娘惹真實的生活,是哪一種風情?
你不知道的奇妙南洋咖啡館——在百年老屋內的慵懶幸福
圖片丨來源於網絡
視頻丨來源於永大集團
(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
獨家新聞
獨家觀點
等你來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lm.com/bbln/13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