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糖类摄取过量,是导致肥胖和糖尿病的重要原因,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谈糖色变”。茶叶中的糖类物质占茶叶干物质的20%-25%,是除茶多酚以外茶叶含量最多的物质,既然糖类在茶叶干物质中占比如此之大,那么茶是不是“高糖”饮料呢?
一、茶叶中天然内含的糖具有保健作用,不要“谈糖色变”
茶鲜叶中的糖类物质,包括单糖、寡糖、双糖、多糖及少量其他糖类。其中单糖和双糖都能溶于水,有甜味,是茶叶的重要滋味。多糖类物质不溶于水,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和果胶等,从年日本的糖尿病防治专家清水岑夫第一次发现并证实:喝茶控制血糖的主要成分是源于茶叶中的茶多糖以来,大量茶多糖功能性研究实验证实,茶多糖具有降血糖、降血脂、调节免疫、抗凝血、抗血栓、抗氧化的功效。因此,茶不仅不是“高糖”饮料,反而有降糖功效,所以,市场上那些所谓“脱糖茶”的炒作可以休矣。
二、茶叶加工过程中添加的糖,值得警惕。
提到糖,首先想到的就是甜。茶叶里的糖是茶饮甘甜的主要味觉来源。茶叶加工过程中,糖分也会发生变化,与氨基酸等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产生香气。同时,茶糖还会让茶叶看起来有油润的观感。既然茶糖作用这么多,就有不法商家打起了它主意。他们在茶叶制作过程中人为加糖,比如红茶制作过程中加糖炒制。加糖以后的红茶,干茶外观看起来也油润十足,高端大气,茶汤厚重、黏度较高,喝起来更是爱有几分甜就有几分。
这样的茶不仅不保健,反而损害健康。我们在购买的时候要注意甄别。简单来说,可以用手将茶焐热,看看手上会不会特别黏,如果会,那一定是有问题。品饮的时候,这种加了糖的甜和茶叶本身转换出来的甜是不一样的,加了糖的喝起来是焦糖甜,甜的很直接,一二泡和三次泡之间的甜度差别非常大,甜味下降的非常快,而真正红茶的甜是持续不断的,不会“断崖式下跌”。
经过一段时间的叨叨,终于把茶叶的各主要内涵物质简单讲清楚了。茶叶的各内含物质,各有各的作用,各有各的特点,一款好的茶叶,一定是各内含物质既能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平衡,又能凸显出某一方面的特点,比如绿茶的鲜、红茶的醇、黑茶的厚重。接下来,我将按加工工艺,对主要的茶类继续叨叨,欢迎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anjielm.com/bsdz/16983.html